一场国际教育论坛频被“拖堂” 亚欧多国代表“求贤若渴”

发布时间:2024-11-30 08:10:53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社 兰州12月11日电 (记者 冯志军)亚欧国家高校国际化人才怎样培养?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如何参与共建“一带一路”?11日,一场围绕“亚欧国际教师教育”的论坛上,因报告发布者对议题意犹未尽而普遍出现“拖堂”现象,为保障会议进程,主办方不得不临时制作英文提示牌进行“到时提醒”。

  当日,“2023年亚欧国际教师教育论坛”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吸引来自欧洲、亚洲8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20所高校和机构,以及中国内地部分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约200人参会。

  经过“漫长”等待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Wan Marzuki Bin Wan Jaafar,在作主旨报告时也因“时间不够用”而被主办方“提醒”。

  “参会的主旨报告嘉宾,每个人都想发表自己对‘国际教育’的不同理解和立场。”他在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高等教育对任何国家来说,它不是一个本地化的存在,而是整合性的、全球化的,马来西亚各大高校正积极致力于同多个国家的知名大学合作,并将此视为长久发展的强大动力。

  乌兹别克斯坦东干文化协会会长白东山向 中新社 记者表示,目前在乌兹别克斯坦“陕西村”里,人们生产生活中常用的约50个词汇与中国汉语词汇基本一致,这使得双方有一种天然“亲近感”。尤其是随着近年中国与中亚地区之间日益频繁的人文经贸往来,“汉语翻译”在当地已成为越来越抢手的职业。

  “我们近年和西北师范大学合作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其中不少孩子回国后都拥有了很不错的工作。”白东山说,这些毕业生多涉及贸易、交通、科学和国家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同时当地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加入新的“国际教培项目”。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教授、文学院汉语言系系主任阿尤布·撒勒塔史,研究中国文化已有30多年。他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向 中新社 记者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土耳其人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感兴趣,有数千名土耳其学生在中国各地多所大学里求学,回国后也都有很好的工作机会,因此对未来继续深化国际教育十分看好。

  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贾鹏介绍说,教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年来,中国与各共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交流互动更加频繁,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中阿、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等区域合作平台稳步推进,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方兴未艾。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鲁班工坊,开展了职业领域的特色课程,提升共建国家青少年语言和职业技能能力,助推产业、投资和经贸合作。”贾鹏说,中方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成立了“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有力支持了共建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需的高端人才培养。(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