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21:43:05 来源: sp20241215
视频:记者调查丨奔跑的华溪村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从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到迈向乡村振兴,探访武陵山区深处的乡村巨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吕先富 韩亚栋 薛鹏报道 视频制作 叶源昊 尹雪诺 张东岳
山衔着山、山抱着山、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武陵山区贯穿黔东、湘西、鄂西、渝东南地区,这里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居住,曾经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就位于武陵山区深处。华溪村距石柱县城40公里、距重庆主城260公里,全村海拔在800至1400米,面积22.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00多人,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槽”地形地貌。村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村民们世世代代都在“巴掌田”“鸡爪地”里种红薯、玉米、洋芋,基本上靠天吃饭。2014年,华溪村贫困发生率达18.5%。
为了让许多像华溪村这样的地方早日摆脱贫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打响。在这场气壮山河、载入史册的攻坚战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调研了20多个贫困村,华溪村就是其中之一。
华溪村自2019年起每年召开一次分红大会。图为2023年4月13日华溪村第五届分红大会现场。伏俊成 摄
华溪村种植5年的黄精今年秋天迎来丰收。图为今年10月10日,村民在黄精种植园里采收黄精。尹诗语 摄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从北京出发,乘飞机、转火车、换汽车,历经7个小时来到华溪村考察。在村民家中,总书记亲手揭开锅盖,看一看村民吃得怎么样;摸一摸被褥,瞧一瞧村民睡得暖不暖;与村民们坐在一起,算一算收入账医疗账。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发挥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在基层的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总书记还对村民们叮嘱:“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华溪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摘掉贫困村帽子后,努力奔跑在乡村振兴大道上。2022年,华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01万元,脱贫人口年人均收入达19415元,无一户返贫。经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考,乡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干部作风和乡村治理发生巨大变化。2023年6月,老挝人革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在华溪村考察调研时说:“华溪村的发展经验对老挝很有借鉴意义”。
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最可喜的变化也是人的变化
2023年深秋时节的华溪村,蜜黄色的土家民居散落在公路旁、山腰上,蜿蜒展开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屋舍、场院整洁明亮。环顾四周,山峦起伏、烟云依偎,山上的银杏、水杉、毛竹、五倍子郁郁葱葱,清澈的溪水沿一条深沟自北向南流淌,屋檐下、山坡上有序摆放着圆桶蜂箱。土家吊脚楼旁的小块土地上,木瓜树结出了金灿灿的果实,树下套种的中药材黄精在微风中摇曳。偏岩坝农家乐一条街,村民热情接待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在公路边下车,走过一段洁净平整的石板路,便到了村民马培清家的院坝。一身花布棉袄、一顶紫色线帽,90岁高龄的马培清坐在院坝里招呼着往来的游客。马婆婆屋里挂着和总书记的合影。她清楚地记得,那天飘着的小雨停了下来,阳光洒在山腰上。总书记一行走到她家院坝时,她激动地迎了出去,伸出双手紧握住总书记的手。
在马培清家,总书记看了住房,看了粮仓,就连厨房里挂着的腊肉,都看得很仔细。看到乡亲们穿得都不错,吃也不愁了,总书记很欣慰。
出门时迈过厨房门,总书记伸手牵着马培清慢慢下台阶。“总书记连下梯子都先顾着我!”马培清说。
“换了三种交通工具到这里,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我们见见面,听听你们还有什么要跟我们说的”……在马培清家的院坝上,总书记亲切地招呼大家坐下来细细聊。
一张小方桌,几条长板凳。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还有已经摘帽的脱贫户围了过来。
“扶贫是我心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这个国家日新月异地发展,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还有没有生活困难的老百姓?”总书记亲切的话语,让大家倍感温暖。
村综治专干谭启桂当时坐在总书记右侧不远处,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
过去4年,谭启桂一家经历了不少坎坷——她做了两次肿瘤治疗,丈夫做了两次癌症手术。“要没有医疗保障政策,等筹到钱才去治病,这个家早就散了。”谭启桂说,“这几年因为生病遭了些罪,过的却是最好的日子。现在身体恢复了,最大的愿望是多干事。你看我为什么晒这么黑?因为总在地里管护产业哩!”
村民张剑峰也有着同样的感慨。他家的土木小楼有30多年光景,近年来逐渐破败,得益于政策支持,2019年翻修一新,几万元工程费没掏一分钱。那天他就坐在谭启桂斜对面。他向总书记说:“如今政策真是好,我要努力往前跑!”
总书记笑了:“我也在村道边看到了这句标语,很生动!这句话说明两点,一是党的政策深得人心;另一点是,人民群众看到政策好,激发了他们的奋斗精神。”
乡亲们都有一肚子心里话。总书记认真倾听,不时插话。小院里笑声朗朗。
总书记离开村子时,乡亲们聚在村头,争相同他握手,总书记也尽量同在场的每一位村民握手。个子瘦小、不在前排的花仁叔也和总书记握了手。
嫁到本村、丈夫多病、两个小孩,精瘦的花仁叔只能加倍劳作,可哪怕忙到脊背压弯、指节变粗,一年到头的收成也仅够“糊嘴”,家里几乎见不着现钱。2014年,村里将花仁叔一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她找了工作、申请了低保,还送去了医疗帮扶政策。
这几年,村里修通了柏油路,家门口的大山成了景点。2020年5月1日,在村里扶持下,花仁叔办起全村第一个农家乐。几年过去,这里已成为华溪村的一道风景,今年5月到9月纯收入突破5万元。
点豆花、蒸洋芋饭、蒸酸鲊肉……在灶台边忙碌的花仁叔脸上洋溢着笑意,精神头儿越来越好,女儿女婿也回到村里,帮衬起了农家乐。
“家乡就是好地方,挣钱不用去远方。好想把这话告诉总书记。”花仁叔说。
那一天,总书记离开后,乡亲们在路边站了好久好久。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问自己:这是不是在做梦?身边人说:这不是!那一刻,王祥生一遍一遍地默念起总书记的嘱托:“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王祥生说,四年来,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乡亲们。家门口有了更多致富增收渠道,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信心和干劲。“忆往事,叹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最可喜的变化也是人的变化。”
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换来蜂蜜甜
听说要请他讲村里的变化,华溪村驻村第一书记孙斌准备了好多身边的故事——
金溪组的代义芳每月都能领到养老金,已经很知足,村里又给添了笔“额外补助”,每月60元;中心组的李言碧盖新房,已经享受了政府补贴2万多元,村里又给帮扶了5000元;先锋组的谭人芝治疗肺病花了2.3万元,医保报销了大部分,村里还给补助了1000元……
孙斌给这些暖心事归纳了一个主题,叫“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如今已成为日常”。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华溪村的蝶变正是始于发展产业。孙斌指了指套种在木瓜树下的黄精:“村里有了产业,集体有了‘活钱’,群众的事就好办了。”王祥生引用了一句形容今天石柱人精神面貌的话——“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换来蜂蜜甜”,来概括这段创业史。
“张洪权、冉启奉、王光生……”说起这串名字,王祥生有些激动。
2017年11月8日,由华溪村村民组建的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由于当时村集体没收入,公司成立前,如何筹集注册资金是难题。有人建议向群众集资,因为村民都支持搞集体经济。可听说要自掏腰包集资,又没有村民举手了。关键时刻,张洪权等9名党员站了出来,每人出资2万元,带动7名村民入股,迈出改革第一步。
此后,华溪村整合市级部门专项资金、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捐赠等各类资金468万元。这些资金不是属于16个股东的,而是属于华溪村集体的。村集体都有谁?华溪村在清产核资、成员界定、量化确权基础上,成立了由1280名社员组成的华溪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村集体公司中,联合社占股93.6%,16位村民占股6.4%。
“发展产业需要土地,这时又遇到了阻力。”王祥生摇了摇头,“很多村民宁肯撂荒,也不愿流转。”
干部们一边发动党员带头主动流转土地,一边挨家挨户上门算收入账、对比账,讲规划、谈前景。一个多月后,293户农户将1088亩土地流转给村集体。
“土地有了,发展什么产业?”说到这儿,王祥生愈加兴奋起来,他喜欢讲这一段——
中益乡有养殖蜜蜂的天然优势,致力于打造“中华蜜蜂小镇”。华溪村在反复调研后,决定发展脆桃、脆李、木瓜等产业,配套这些蜜源植物养殖中蜂。“这时候我们又想到,村里的山林中天然生长着一种中药材——黄精,有村民挖回家零散种植。专家论证过,说华溪村有适合黄精生长的绝佳环境。黄精市价高,能构建起从育苗、种植到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更重要的是黄精喜阴,适合套种。于是我们决定集中连片发展黄精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到华溪村考察时,第一批种下的黄精已经从地里探出了头。总书记关切地问:“产业选准了没有?”
“选准了!”王祥生心里是有底的:村集体把黄精返包给村民,村民每月都有管护费,黄精卖后还有20%分红;黄精能直接售卖,还能加工成黄精果脯、黄精面条、黄精茶等特色产品,持续带动村民增收。
一册持续更新的《华溪村黄精产业发展概况》,记录了华溪村形成黄精产业链的历程:2020年,建起10亩黄精育苗大棚,销售130万株苗,营收64.46万元;2021年,继黄精茶、黄精果脯后,开发出“卖得上价钱”的黄精面条;2022年,年产2000吨的黄精面条加工厂正式投产,当年9月就有540箱8100公斤“中益黄精面”走出国门……
产业发展起来后,如何让村民得实惠?华溪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作出规定:联合社将利润的60%分红给每一位社员,10%作为联合社发展资金,剩下的30%作为“两不愁三保障基金”。
基金是为防返贫而创设,起初叫困难救助基金,总书记来村里考察后,正式更名为“两不愁三保障基金”,用于救助村社成员中的困难家庭、重病患者,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后来又拓展到奖励考入“双一流”大学、应征入伍、作出突出贡献和获评“华溪榜样”的村民。
孙斌说,村里给代义芳发的养老补助,给李言碧帮扶的建房款,给谭人芝补助的医疗费,支取的都是这笔钱。
截至目前,华溪村“两不愁三保障基金”积累总额约37万元,用于各项帮扶和奖励超16.4万元,惠及村民500余人次。2023年,华溪村入选“第一批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
党支部领着跑,党员干部带头跑
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由华溪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出纳由村干部兼任。周末值班,别的村只配一名干部,华溪村配两名,一个值内勤班,一个值产业班。赶上农产品销售旺季,天蒙蒙亮时村干部就出门,采摘、分装、接单、发货,白天处理完订单,晚上接着干村务。5年来,公司营业额累计突破2800万元、利润超过350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5次,累计225.8万元。
以前,村“两委”干部忙着完成交办任务、化解群众矛盾,没有动过集体开公司的念头。村干部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用扶贫款购买能繁母猪,分发给贫困户,但有的将猪苗转手售卖,有的喂出了仔猪,却赶上生猪行情不好,两年过后再也没人喂猪了。这种情况下,一些村干部相继离职,村“两委”干部一度只剩下王祥生和谭启桂。
出路在哪里?王祥生和时任华溪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汪云友琢磨了很久,想不出扭转局面的办法。
后来,汪云友了解到贵州省六盘水市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搞“三变”改革、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故事。他自驾7个多小时赶到岩博联村调研学习。回到村里,他向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分享了所见所闻所感。汪云友最后说:“在我国沿海一带乃至重庆主城区周边,但凡幸福指数高的乡村,几乎都有村集体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不仅能强村富民,还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汪云友领着干部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中益乡领导也带着王祥生等人到贵州六盘水,实地考察“三变”改革有关情况。
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试点,很快在华溪村开展起来。
王祥生深深地了解,村里要发展,光是干部干,群众瞪眼看,肯定行不通。必须让村民跟着干部一起奔跑。
“是王支书把我从悬崖边给拽了回来。”陈朋拍拍手上的泥土,露出淳朴的笑脸。
多年前,陈朋遭遇人生挫折,每天酗酒度日。王祥生先后5次登门:第一次劝他戒酒种辣椒,他坚决不干;第二次送来一头猪苗,他转手卖掉打酒喝……第五次,他因酗酒过度住进医院。王祥生登门说:“再这样下去,你们家一定要散掉!”他终于幡然醒悟。戒酒后,陈朋承担了黄精管护工作,热心村集体事务,还当选村民小组组长。
“同样一批人,为什么昨天还软趴趴,今天就有了战斗力?因为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被激活了。”王祥生说。
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他这样形容村党支部现在的凝聚力号召力。
今年夏天,一个乌云密布的清晨,中益乡全兴村山体移位堵塞山脚河流,王祥生带领全村34名党员紧急驰援,用沙袋垒起一条人工堤坝,防止堵塞的河道淹没村民家园。一位老党员说:自己岁数大了,干活不如从前了,但只要组织召唤,该往上冲的时候一定不含糊。
“一起奔跑”,成为村里人的口头禅。近年来,王祥生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他这样描述奔跑的华溪村:“村党支部领着跑,党员干部带头跑,能人业主帮着跑,广大村民主动跑。”
中益乡一共7个村,为什么华溪村能脱颖而出?乡党委书记刘登峰回答:“跟村支书有关系。说支书重要,是因为党的基层组织至关重要。”
将监督融入治理,走乡村善治之路
“我很担心的一点是,把产业做起来了,干部却倒下去了。”谈到加强基层监督,刘登峰语气凝重。
他的担心不无道理。华溪村就曾发生过这样的案例。几年前,村委会原主任花漓丹受委托保管乡里的160万元产业基金。这名“90后”动起了“歪心思”,把公款分55次转移至个人账户,在网络赌博中输光殆尽。
说起这个案例时,刘登峰与王祥生用了同一个词“痛心”——痛心没有教育管理好干部,更痛心给事业发展带来影响:用于发展民宿和农业旅游项目的资金被违规挪用,乡里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项目被迫延缓。
花漓丹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三个月。案发后,刘登峰带着村干部复盘了整个流程,发现管理有漏洞:干部在手机上可以转账公款。刘登峰自责道:“有动机、有时机、有漏洞,刚好被他抓住了。警钟敲得很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以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作保障。重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宋依佳说,为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工作要求,重庆市纪委监委深入开展清廉村居建设,把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作为重要内容,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纳入市级层面集中整治项目,推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石柱县纪委监委以案为鉴,推动中益乡7个村所有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排查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中益乡印发具体办法,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
中益乡纪委书记刘丹说,办法制定后,明确村集体公司账户必须办理两个银行U盾,审核岗U盾必须交乡财政办管理,增强了监督力度。同时,建立了乡纪委季度督查机制,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使用情况及乡财政办监管情况进行监督。
推动政策公开透明、引导群众参与监督,是清廉村居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庆市纪委监委要求,保障集体成员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防止集体经济变成少数人的“小金库”。
走进华溪村村委会,两处公示栏格外醒目:一处公示着村务情况,正在公示的石柱县委党校中益校区征地情况,拆迁涉及哪些区域、哪些村民、多大面积,公示栏一目了然;另一处公示着“两不愁三保障基金”的使用情况,每一类别、具体支出事宜、奖补对象、金额等信息一应公开。
见到华溪村街上组组长张洪权时,他正忙着在“街上组务工人员”微信群发布工资明细表,这是村民上个月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务工的费用。
给村集体务工是华溪村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去年村里发放务工工资80余万元,今年预计有120余万元。“给谁记工多,给谁记工少,谁误工了却算收入,这些情况大家都很关心。把务工明细放上去让大家看一下,就能看到村组干部有没有优亲厚友,群众之间也有个监督。”张洪权说。
如今,在外务工的村民点开“华溪村民微信群”,就能了解村里每月财务清单;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务工不清楚收入,每个组的务工群都会公开明细表;农忙时来不及看手机,村里大广播会播报惠农政策……村民们知情的途径多了,监督的渠道也多起来。
乡村振兴积分兑换活动,是华溪村调动村民参与村务积极性的特色做法。活动设立“环境整治、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助力公益、遵纪守法”5项评分标准,以户为单位,定期进行评分,并计入乡村振兴积分数字化系统,村民可凭积分到指定商店兑换物品等。
华溪村召开村民大会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七条,形成了一套健全的奖惩机制:凡盗采集体资源,一经发现扣除村民积分30分;敢于制止盗采行为并及时上报村委会,村民积分加20分;凡破坏公路、旅游道等公共设施,扣除村民积分50分……
将监督融入治理,以监督促进治理,走乡村善治之路。2021年,华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乡村振兴这件事刚刚破题,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
“现在村里成了网红打卡地,今天我就接待了7拨游客。”说到这里,王祥生话锋一转,“他们半天时间参观完就离开了。”
华溪村自2020年推出研学游以来,游客平均每年增长15%,但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不超过1天。王祥生很苦恼,到底怎么留住游客?
类似的问题,农业板块同样存在。
一些发展势头很好的乡村,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从种养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华溪村,除了黄精开发出10余款产品外,脆桃、脆李等都是直接售卖初级农产品,没有建成上下游贯通的产业链,农产品附加值未能充分挖掘。
刘登峰说,目前华溪村的产业有了一定基础,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问题是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都还比较低。“现在要去‘吃市场饭’,这就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高的性价比、挖掘更大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益乡统筹华溪等7个村联合成立了益起奔跑公司,由村集体“单打独斗”向各村一起“抱团发展”转变,推动村集体公司制度化、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力求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赶场,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每逢赶场这一天,乡亲们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中益乡场镇赶场的人群中,年轻人不多,沿街商铺也以售卖老人产品和儿童用品居多。进村入户,不少村民家里都是老人在务农、带小孩。
脱贫摘帽前,华溪村超60%的村民在外务工,如今村里发展了,外出务工者依然居高不下,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外谋生。
村里为何难以吸引年轻人?孙斌说,年轻人在外务工,少则月入四五千元,多则万元以上,留在村里未必能有这么高收入;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几年有很大改观,但相比城里,差距仍不小。年轻人青睐的电影院、图书馆、球场、咖啡馆、共享单车等,村里都还没有。他们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
任何地方要发展,都离不开人口聚集。靠什么让反向流动成为可能?刘登峰说,必须坚持产业留人和环境留人两条腿走路。“让村民有活干、有钱赚,这得靠产业支撑,此外还必须要有与产业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条件。”
刘登峰认为,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延揽人才也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王祥生不时翻看着村里年轻人的名单,盘算着引进人选。近年来,华溪村返乡就业创业年轻人已达26名。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农业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这件事刚刚破题,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决不能松劲歇脚,更不能换频道。”
秋日的华溪村,充盈着丰收的喜悦。傍晚时分,马培清家的小院,王祥生召集村民代表开起院坝会。王祥生分享了一些好消息:木瓜结果率很高,预计产量有15万斤,几乎是去年的10倍;今年黄精种苗、黄精面、黄精桃片的销售额可达数百万元,未来3年黄精种植面积将由现在的730亩扩大到1000亩……
乡亲们也一一道出自己的打算。陈朋说,要把家里的院坝管理好维护好,给更多游客讲总书记来华溪的故事。花仁叔说,自家的农家乐要推出新菜品,让更多人吃到更新鲜、更地道的土家菜。谭启桂说,要多种些黄精,一定管护好,争取有个好收成。
灯火点亮山村,月光洒在院坝。晚上7点,马培清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看到荧屏上出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脸上露出笑容。马培清说,如今日子一天天变得更好,真希望总书记再来村里看一看。
“太阳出来喜洋洋,挑起扁担上山岗;手里拿把开山斧,不怕虎豹和豺狼……只要我们多勤快,不愁吃来不愁穿”,这首源自石柱的土家啰儿调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过去唱的是土家族人民对“不愁吃不愁穿”的热切期盼,如今则唱出脱贫后的乡亲们对美好新生活的坚定信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