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16:57:59 来源: sp20241223
12月25日,国家网信办公开曝光一批破坏营商网络环境的典型案例,依法依规维护企业、企业家合法权益,净化网络空间,维护营商环境。
自媒体敲企业竹杠的歪风,由来已久。谁给钱给谁说好话,谁不给钱就说谁的坏话,已经到了毫无顾忌、明目张胆的地步。此次曝光的案例,像“消费金融频道”等账号,发布某信息科技企业负面信息,并借此要挟相关企业与其进行高额商业合作;“英伦投资客”等账号,倒灌境外媒体有关某信息技术公司不实信息,借机索要数万元公关费;“蔡老板”等账号,对某汽车企业的产品质量、名誉等进行恶意诋毁,并持续蓄意炒作。居心不良的营销号,让企业苦不堪言,不仅是祸害网络空间的有害垃圾,也是妨害营商环境的“牛皮癣”。
恶意营销号泛滥,原因不一而足。有些企业自身产品和服务存在一定不足,在面对勒索时,往往选择息事宁人。即使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过关,又存在时间成本高、举证困难、难以划定正常监督与恶意攻击边界等难点。对于动辄拥有几十上百个账号、已经形成矩阵传播的造谣生事者,监管部门简单封几个号,也触及不到他们的痛处。违法成本低,是此类自媒体禁而不绝的原因之一。
良好的营商环境包括清朗的网络环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开展“打假治敲”等专项行动,依法打击蓄意炒作、造谣抹黑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网络黑嘴”与黑色产业链。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也在深入清理处置涉企业、企业家虚假不实和侵权信息,坚决打击恶意炒作行为,依法查处侵害企业、企业家合法权益的网站平台和账号。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就必须对打着“舆论监督”旗号、索取公关费等无良自媒体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形成对网络老鼠人人喊打、人人真打的合力,形成全链条防范、全流程打击,让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躲过不知从哪里泼来的脏水,安心发展。(北京晚报 孟雅檀)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