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武汉加大污水处置排放力度

发布时间:2024-12-22 20:04:00 来源: sp20241222

   中新网 武汉2月25日电 (卢琪 翟岩 刘晓曦)近期,武汉遭遇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该市在积极开展融雪防冻巡查及处置工作和保障道路通行的同时,还加大污水处置排放力度。

  继本月初之后,武汉本周再次遭遇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为应对本轮低温雨雪,按照该市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指挥部响应要求及融雪防冻应急保障预案内容,武汉市及各区各单位组织大量机械设备及数十万人员,对全市各主次干道、桥梁、重要进出城通道、人行天桥及易结冰路段,及时开展融雪防冻巡查及处置工作,确保道路正常通行。

  截至目前,该市长江大桥、长江二桥、鹦鹉洲长江大桥等过江通道,及城市环线、主要交通干道的路面积雪基本清除,确保了车辆能够安全通行,铲雪除冰作业正在向次干道、连通道和背街小巷持续推进。

图为武汉市黄孝河明渠及清理积雪后的道路。 邹浩 摄

  “持续冰冻雨雪天气,使得污水管网的来水量增加,浓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给我们污水处理工作带来一定挑战。”位于武汉市江岸区的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是华中地区首座全地下的净化水厂,每天处理约10万吨污水,服务周边80余万人口,该项目牵头投资建设运营方中建三局绿投公司黄孝河机场河项目副书记胡刚说,在武汉市水务局统一调度安排下,净化水厂每天安排由三四十人轮流值班在岗,并通过调整溶解氧的浓度、加大药量等方式,保证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四类,以此作为黄孝河明渠的生态补水。

  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是跨越该市武昌、洪山、青山等片区重要的污水传输处理设施,服务面积约13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达200万人。该项目也是武汉市推进“四水共治”、建设水生态文明的示范工程,其中项目主隧全长约17.5公里,是目前国内传输流量最大、输送距离最长的深层排污隧道,全市每天近三分之一的污水都要搭乘这趟治污“快车”奔赴远端的处理厂。

图为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 卢琪 摄

  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大东湖深隧项目运营经理王建华介绍,针对近期的雨雪冰冻天气,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冰冻雨雪天气来临之前,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二是在雨雪冰冻天气期间,增加了现场巡查的频次;三是组织现场维修人员24小时待命,发现设备问题及时进行处置。

  同时,项目配备有智慧运营系统、健康监测系统、无人机巡线系统、水下机器人系统四大“尖板眼”,通过运维数据智能分析、调度策略智慧调整、系统风险精准预测、无人化远程巡检作业等方式,保障项目实现智慧运行。

图为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 卢琪 摄

  其中,智慧运营系统是深隧的“大脑”。可采集、全方位展示关键生产数据、运营指标、预警信息、设备状态等多源数据,通过地图界面、三维模型将各生产单位的地理位置布局和详细信息集成,形成统一的监控及调度管理入口,监测运行数据,提醒运营人员及时进行风险化解。

  健康监测系统是深隧的“心脏”。通过在深隧结构断面预埋传感元件,对深隧结构应力、应变、渗压以及腐蚀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掌握结构使用状态及其发展演化趋势,并建立深隧结构健康评价体系和风险预警模型,提前发现结构损伤风险。

  无人机巡线系统是深隧的“眼睛”。采用无人机自动对隧道沿线进行巡查,可以捕捉深隧沿线地表的高清画面,并通过5G信号实时回传,防止外部行为破坏深隧结构,确保隧道安全运营。

  水下机器人系统是深隧的“触手”。水下机器人能在高流速、高水压具有腐蚀性、能见度低水下环境实现隧道运行状况检测、清淤、修补功能实现运营期水下无人检修或排空,帮助深隧保持健康的运行状态。(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