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2:57:10 来源: sp20241228
中新网 江西于都7月16日电 题:旅游“饭”与新“硒”望 赣南山村的“红绿”融合之路
中新网 记者 吴鹏泉
盛夏时节,赣南大地,万物蓬勃。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绿意盎然,阳光照耀下,村中心位置一座红旗造型雕塑上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格外醒目。
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江西省委网信办、福建省委网信办、中国新闻网主办的“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正在赣州举行,采访调研团一行60余人15日下午走进潭头村。
7月15日下午,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白墙黛瓦与绿树浓荫相互映衬,清池塘、景观亭点缀其间,一派别致的田园风光。吴鹏泉 摄步入潭头村,柏油马路穿村而过,白墙黛瓦与绿树浓荫相互映衬,清池塘、景观亭点缀其间,一派别致的田园风光,流淌着江南水乡的韵味。
村民孙观发家,就在雕塑50米外。采访调研团一行到来时,年过古稀的孙观发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拉起了家常,“以前我们村是贫困村,现在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村了。”
因缺少产业支撑,且基础设施薄弱,这个赣南老区的红军村曾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当地还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
“以前我家主要收入靠种地,日子过得很拮据。”孙观发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女儿在外地上学,他到处向亲戚朋友借钱才能给女儿凑到学费。
沐浴政策的东风,潭头村实现蝶变,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村里致富产业之一。
“村里以村民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旅游公司,每户出股金2000元,通过发展富硒餐饮、乡村民宿、红色研学等项目,世代耕种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满脸自豪地说,去年村里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多万元,“卫生干净、村民热情,很多游客对我们连连称赞。”
7月15日下午,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村民孙观发在家中摆放杯子。吴鹏泉 摄游客来了,心思活络的孙观发与家人商量后,将家中空闲房间重新装修,办起了民宿。“入股分红、民宿收入、儿子儿媳打工,去年家里年收入有22万多元。”站在客厅,孙观发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着家里的收支账。他说,现在的潭头村,人气成了发展的最大底气。
这里不仅有火爆的红色乡村旅游,还有“绿色产业”绽放的旺盛生命力。
在潭头村村口,一排排蔬菜大棚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光芒,宛若白色海浪。
富硒蔬菜、富硒水果、富硒水稻……潭头村拥有富硒土壤6000余亩,村里几乎所有的特色产业基地都与“硒”相关。
传统农业借助富硒品牌声名鹊起。为做大做强富硒产业,让宝贵的土壤“流金淌银”,当地引进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基本菜农”模式,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蔬菜远销湾区大市场。
“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由合作社承包给企业经营,收取租金每亩每年500斤稻子。”刘连云介绍,村民还可以去富硒蔬菜基地务工,一天薪金80元至100元。
7月15日下午,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村外,富硒水稻种植基地。吴鹏泉 摄“现在我们村集体种了400多亩富硒水稻,一斤能卖到4块5,如果没有富硒品牌加持的话,每斤一般是2块5到2块6。”刘连云笑着说。
如今,踏着“红绿”融合之路,潭头村呈现出发展新活力,奋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正如孙观发所言,“往后的日子,肯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