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3:37:00 来源: sp20241215
城市像什么?我童年时有这样的感受,城市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灿烂、神秘,孕育着幸福和希望。
毕节城便是我心目中那颗光彩熠熠的“星”。上小学时,父亲常常对我说,这学期如果考得好,就带你到城里大爷家去耍。大爷是我爷爷的堂兄,家住毕节城里一个叫“水巷子”的地方。那时候,进毕节城要走二十多里的山路,体弱多病的我,难免会有些吃不消,但大爷家里明晃晃的电灯、白花花的米饭、香喷喷的炒肉,还有毕节城里花两角钱就能买到的一大把的水果糖,都对我有极大的诱惑力。因而尽管脚上常常走出水泡,我也依然憧憬着进城,兴致不减。
后来,我考取了贵州省毕节师范学校,到了毕节去读书。我常在课余时间登上学校旁边的虎踞山顶,像欣赏一部厚厚的典籍那样,细心打量着毕节城里那些长长短短的街巷、高高矮矮的屋舍。周末,我会约上三五个要好的同学,在大街小巷里漫无目的地溜达、游玩,累了疲了的话,就掏两角钱,到人民剧场去看一场电影。
曾记得,那时毕节城里最宽敞的地方,莫过于清毕路、威宁路,七八米宽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挤满了卡车、拖拉机、自行车,偶尔还会冒出一辆机关使用的绿壳吉普;最繁华的地方,莫过于南关桥,周围有五金公司、百货大楼、新华书店等建筑;最有烟火气的地方,则在新街、马家巷和太平桥一带,常用的生活物资、地方小吃,都能在那里寻到,时而还有叫卖声从幽深的小巷传来,那句悠扬而沙哑的“炒米糖——开——水——”,至今还在老毕节人的耳畔回响。
我在毕节城里度过了三年美好的求学时光,毕业后,分配到老家附近的一所小学里工作。但是,毕节的星光仍然不时闪烁在我的脑海里,激励我在工作之余坚持读书、笔耕不辍。后来,毕节市委宣传部创办《毕节晚报》,我成了一名报纸编辑。也是在那个时候,国家加大对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帮扶力度,毕节城沐光以滋、吸露以润,渐渐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缘于职业的敏感,我的视听神经每一刻都在与毕节的发展变化同频共振。看着当时被叫作“摩天大楼”的电信公司办公楼在威宁路拔地而起,看着麻园路、洪山路、天河路如巨龙般往城郊延伸,看着夜晚街头昏暗的路灯变成了五彩斑斓的虹霓,看着城周原来光秃秃的文笔山、纱帽山、虎踞山、鹅顶山披上了绿装,看着从响水滩奔泻而下的河水在城区梯式水坝下形成的一道道瀑布……我不禁心潮澎湃,采编了不少反映毕节城市建设发展的文稿。2003年,由我所在的报社牵头,组织了一次“毕节新八景”评选活动。活动历时半年,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最后评选出“南桥虹霓”等毕节“新八景”。这次活动,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毕节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2013年,毕节飞雄机场通航。随后,毕节主城区至市辖县全部修通高速公路,成贵快铁毕节段也终于通车,毕节由此去掉了千百年来“边远”“闭塞”的标签。现在,从毕节到首都北京,航班直达大兴国际机场,仅需两个半小时。毕节城里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金海湖新区“产城一体、校城一体、港城一体、景城一体”,湖在城中,楼隐园中,“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像极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商业街区红红火火,热闹异常,汇聚了毕节的各色美食,水八碗、夜郎汤锅、天麻炖土鸡等地方名菜,让多少远客嘉宾大快朵颐,流连忘返。
我在毕节城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一路一巷、一园一林、一楼一阁的变化,都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印记。我先后搬过三次家,最后在毕节城的南部新区里按揭了一套新房。站在三十层的新房阳台上,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碧阳湖恰似一条卧伏的巨龙,波光粼粼,绿染堤岸;湖心有岛,名曰白鹭,看上去却像高高昂起的龙头,岛上林木葱郁,参差错落,常见洁白如雪的鸟儿在枝头振翅欲飞、追逐嬉戏。晨练于湖畔步道,一路清风开怀,绿水洗心,柳丝撩人,无处不是清新隽永的景致。每逢节假日,当夜幕降临之时,巨大的音乐喷泉就会闪亮登场——伴着欢快的旋律、梦幻的灯光,原本平静的湖面忽然变得灵动起来,喷泉或如嫩笋列出,或如仙女散花,或如青烟含霞,或如玉龙垂饮……千姿百态,光影生辉,犹如在水面上升起一片片灿烂的星云,向游人们展示着毕节的骄傲和荣光。
这些年来,毕节的变化发展令人惊喜。在铁匠街斑驳沧桑的古城墙边,在碧阳大道鳞次栉比的高楼间,在南山体育公园密密麻麻的健身人群中,在《想我就到毕节来》的动人歌声里,我都能感受到一缕缕暖心的曦光在这座城市里飞舞、浸染和跳荡……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7日 19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