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09:13:20 来源: sp20241121
“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这五年”系列观察⑰
提到上海,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外滩、陆家嘴,想到黄浦江、苏州河,想到大飞机、国产邮轮,想到演出展览、逛街消费等等,而与泥土紧紧相连的乡村,似乎少有印象。其实,上海目前还有1500多个自然村,城市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占比超过总面积的60%。这座城市有202万亩保护耕地,其中150万亩为永久基本农田……
这些数据和其他省份比起来可能不算什么,但上海的乡村,背靠着国际化大都市,依托着大市场、大流通的资源优势,最有可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上海方案。
大米、葡萄、水蜜桃、大闸蟹……一年四季轮番上市的这些“小而美”地产农产品,不仅是时令美味,更凝结着浓浓的乡愁,共同组成了“好吃”的上海。而家庭农场、社区农业、露营地、郊野公园等丰富的农文旅项目,也让上海的乡村变得越来越“好玩”。
“稻”时候了,开镰!
10月23日,天气晴好。宝山区罗泾镇花红村千亩稻田边,罗泾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吴刚看了眼谷穗,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可以开镰了!”
当天,收割机便开进了稻田,金黄的稻杆被整齐划一地“卷”入机器。不一会儿,一粒粒稻谷便顺着收割机的漏斗,源源不断地汇入早已等候在路边的卡车里。装满后,卡车满载着收成开往下一个加工点。
“今年上海接连遭遇两场台风,稻谷灌浆有些晚,我们比以往多等了两周才收获。”罗泾镇副镇长朱彬彬说。收割前一个月,他和吴刚几乎每天都会来稻田查看稻谷长势,商量着收割的日子。早一天或晚一天,都可能影响水稻的口感,收割的时间需要有经验的“老法师”精准把握。
“这是本地的新米。”超市里,大米销售区,导购人员的这句话总能击中消费者的需求。上海有着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超市可供选择的大米琳琅满目,但许多消费者对本地新米情有独钟。除了罗泾大米,还有崇明大米、松江大米、青浦大米,口感“软、糯、香、甜”,“看一眼光亮亮,吃一口软绵绵”,刚上市便受到市民追捧。
地产新米好吃,育种很重要。当前,上海不少机构都在研究更适合本地种植的水稻品种,配备了研究稻米口感的各类“神器”,比如精米机、粘度分析仪、米粒食味仪、米饭食味仪,从而使培育出的稻种更能符合市场期望。
上海育成的软米新品种“沪软1212”“松香粳1018”“银香38”等,连续三届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为地产优质大米提供了有力的种源保障。此外,上海还在推进稻米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继而向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不仅如此,南汇水蜜桃、白鹤草莓、嘉定马陆葡萄、宝山大闸蟹……越来越多的上海地产农产品在“小而美”“小而精”的道路上不断深耕。截至目前,上海共有34个优质区域特色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丰富了市民的餐桌,共同组成了越来越“好吃”的上海。
到郊野,去“班味”
沿着弯曲的乡间小道,驶入浦东新区张江镇新丰村的生态森林,再驶过几座流水小桥,一间名叫“小美满”的餐厅映入眼帘。
正值工作日午市时间,与林间的静谧不同,这一方天地十分热闹,特色石窑披萨接连出炉,院内麦香扑鼻。石锅米线搭配着九宫格辅料端上原木餐桌,引人食指大动。室内已经满座,一打听,好多顾客是在周边产业园区上班的白领。他们笑说,开车20多分钟找个地方吃午饭聊聊天,可以暂时去去“班味”。
这间餐厅原先是新丰村的一间闲置仓库。为了在偏僻林地间吸引到足够客源,店长沈佳丽动了不少脑筋。比如,餐厅不仅栽花种树,还保留了原有竹林,跟周围环境更好相融。餐厅主营产品定位为贴近年轻人消费习惯的石窑面包、披萨与米线。沈佳丽为此特地跑到云南学习取经,“光是米线汤底的搭配,我们就研究了三个月,最后确定了用新鲜百香果、柠檬和番茄熬制酸汤料。”
作为一名资深餐饮人,沈佳丽10多年前也经营过多家位于市区商圈的餐饮品牌。最近几年,她敏锐地察觉到消费趋势的转变,将目光转向上海的乡村,将自己的从业经验与乡村独特的资源结合起来,与村集体经济合作,开发运营了多个农文旅融合项目。
近年来,在上海郊区,各色家庭农场、亲子森林、露营地等农文旅项目不断涌现,“好玩”的乡村成了市民新的周末目的地——去李窑村“无忧闲院”喝一杯咖啡,在稻田拍照感受秋日的静谧;去东厍村“遛娃”,寻觅江南水乡村落的处处“古色”;去青浦蘑幻森林,感受采摘蘑菇、下田插秧、“浑水摸鱼”、丛林射击的乐趣……上海的乡村不止是乡村人的乡村,也成了都市人的乡村。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
“我们村子里也有几间空房子,能否给我们也复制一间‘小美满’?”餐厅做出一些名气后,有几个村找到沈佳丽寻求合作。她有些无奈,“这间餐厅是根据所在空间量身打造的,移植到别的地方,就成‘四不像’了。”
随着郊野休闲经济兴起,一些村子的农文旅项目出现同质化趋势。如何让乡村记得住乡愁,留得下乡情?如何让乡村人有获得感,让都市人舒心休憩、心向往之?上海不少乡村正努力破解难题。
2017年,初到新丰村的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季群很是发愁:村集体经济薄弱,账户上仅有几万元,村民也逐渐老龄化。“没办法大拆大建,反而逼着自己转换思路,不要想自己没什么,要想自己有什么。”季群说,“我们村有大片的林地,距离张江科学城和迪士尼都很近,这些是我们的优势。”于是,发展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林下经济,成为新丰村的发展方向。
“一开始筹备营地的时候,晚上都睡不着。”季群回忆道,项目筹备前期,村委会反复和各个部门沟通细节,明确哪里能动,哪里不能动,根据林地的自然肌理,规划树屋的点位和栈道的走向,确保林下的经济活动不会对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一个露营地刚开业时很容易吸引眼球,但时间长了,如何避免成为‘过气网红’?运营很重要。”季群说。市场化运作方面,上海不缺人才。引入第三方运营团队后,村集体经济与运营团队按比例分红。盈利的动力也倒逼运营团队不断更新营地活动,源源不断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打卡。
在林下经济的带动下,村集体的“口袋”不断殷实起来。“去年开始,村民按照农龄获得了相应的分红,平均每户家庭一年可以收到三四千元的‘红包’。”季群说。
在宝山区罗泾镇,有5个村子则探索出了另一种模式。
水稻、大闸蟹、蒸糕……曾是这几个村的共有特色,以往各村“全面发展”,也造成了“村村雷同”、资源浪费。2019年开始,罗泾镇开始尝试“五村联动”统筹发展,将面积13平方公里的5个村连片打造抱起团来,每个村主打一个“拳头产品”,市民游客可从塘湾村出发,参观完母婴康养基地后,去海星村体验渔事,去花红村体验农耕,去新陆村拓展研学,去洋桥村体验休闲农庄,让市民游客的体验度、新鲜感不断增加。
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遍地美”,美丽乡村建设不断装扮“美丽上海”,为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人民城市实景画增色添彩。(人民日报客户端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季觉苏 刘新彤)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