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20:00:46 来源: sp20241124
2023年9月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之后围绕新质生产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最新进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对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通过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形成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生产力理论基础。
与一般意义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要求发展具有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五方面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将新质生产力概括为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主导的更高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是符合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创新是第一动力、发挥主导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生产力是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能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发展,这意味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是其关键的特征。这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上,深化了有关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理论认识。
创新是有目的的、创造性的、复杂性的高级实践活动,对应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与科学实验等人类实践活动,具体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基本形式。创新是一种渗透性的生产要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能力、促进资本积累以及改进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可以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引发生产工具变革从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可以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使生产过程科学化,进而对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增长视角看,创新一般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需求、新供给、新组织等。创新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根源,通过创新,可以摆脱单纯依赖要素数量增加的粗放型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演化过程中,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新能源技术,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带来生产力要素结构中实体性要素与非实体性要素结合广度、深度、频度的深入拓展,推动生产力加速迭代跃升,体现出与传统生产力发展不同的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把握了当今世界这一影响深远的变革趋势,深刻揭示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为基本特征的新科技正在推进传统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成为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要素。新型生产要素及其新组合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模式,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勃发的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整体推进了产业体系从传统走向现代,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正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要素,促进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的过程。因此,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是要高度重视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工智能是基于算力、算法和数据等关键要素发展起来的、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能够逐步使机器具有人类的智能,具有渗透协同性、颠覆创新性、自主生成性和高效赋能性,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未来,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快以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针对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原材料、能源电力、消费品等重点行业,构建重点行业大模型和工业知识库,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大力发展智能产品,以制造业全流程智能改造实现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结构协调平衡
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理念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于发展问题的方法论。从哲学方法论上看,协调发展理念遵循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各发展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运动,必须从内在联系观点去把握整个发展过程。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就是要学会“弹钢琴”、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实现发展要素优化组合、发展结构平衡协调。
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其发挥作用过程就是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新型劳动者通过新型劳动工具作用于新型劳动对象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通过创新驱动促进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等新型要素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更要实现新型生产要素合理匹配、优化组合的跃升,从而形成更高效率、更好水平的生产函数,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快速提升。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普遍联系的视角处理好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关系,形成各生产要素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新型劳动者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活跃的主体作用,发扬科学家、企业家和工匠精神,大力培育新型劳动者;要充分认识把握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的属性,适应数智化时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劳动工具具有的革命性的力量,同时,也要认识到新型劳动工具效能的有效发挥,还依赖于新型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新型劳动对象的丰富场景、新型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其产业结构承载和区域结构布局要注重平衡协调。从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上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注意把握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的协同,在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同时,重视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传统产业和产业链上,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从新质生产力区域布局上看,要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从理论上回答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认识。一般意义的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新质生产力则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理念的生产发展能力,要求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寻求人类自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重要论断,是新质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内涵。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理论和面临的发展与环境相容性问题进行了科学反思,蕴含着重大理论价值。一方面,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传承和创新,将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范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另一方面,将生态环境等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拓展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将生态系统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关系规律性认识的科学总结和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认识的理性升华。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高度重视“自然资本”增值,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形成和完善绿色低碳供应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全球范围开放融合、互联互通
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全球化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重要论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和过程,构成了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出发,经济全球化和开放也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产品市场边界的扩大,引发生产规模扩大,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进一步集中,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了生产效率和总产出的大幅提升。特别是由于生产要素的全球化流动,人员、知识和思想的全球交流,有力推动了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催生万物互联社会的加速到来,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全球化特征愈发鲜明。随着陆、海、空、数字等软硬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产力发展的边界和场域不断拓展融合。当今世界科技创新需要在开放场域的交流、碰撞、合作、互促中得到发展,同时,围绕人工智能等全球性技术难题和技术治理,开放合作也是人类应对共同挑战实现繁荣发展的法宝。这都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在开放中不断拓宽生产力要素系统边界,支撑生产力结构系统升级,并驱动其生产力功能系统的整体协调与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
中国坚定不移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推进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这是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发展方向,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
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共享包容
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理念,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求做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发展与共享发展的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构成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社会要实现共享发展,前提是要有高水平的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则需要更高水平的生产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但是,这并不是说只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才能实现共享。生产力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共享发展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不仅包括在共享覆盖面上实现人人享有、各得其所的“全民共享”,还包括在共享实现途径上实现发扬民主、人人参与的“共建共享”,以及在共享发展过程上实现由低级向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渐进共享”。因此,生产力发展过程是可以和共享发展过程相容的。
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坚持其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践行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有的生产力发展观。作为生产力的最新形态,新质生产力发展就是要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体现以人为本导向,追求人的价值实现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数字化的趋势下,要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与共享发展内在统一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一方面要努力实现新质生产力关键技术领域创新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要积极预防和消除城乡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基础设施鸿沟,推动数字技术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最大程度地扩散应用,通过政策性教育培训推动劳动者技能更好地适应数字技术进步,使数字经济红利最大程度惠及社会大众。
作者:黄群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4年3月刊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