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4:48:22 来源: sp20241221
图①: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淳口镇,农机手驾驶履带式再生稻收获机在田间作业。 李 辉摄(人民视觉) 图②: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兴隆街道小荒地村的大田里,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种机正在进行玉米播种作业。 潘丙国摄(人民视觉) 图③: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亢村镇亢西村,机手利用遥控器操作甘蓝联合收获机采收甘蓝。 张健飞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核心阅读
农机装备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石,也是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加大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
国产300马力级无级变速拖拉机实现量产和产业化应用,多款丘陵山地拖拉机完成样机试制……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着眼产业急需、农民急用,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推进各类适用机具研发推广,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补短板强弱项,农机装备加快向“大中小型兼备、绿色高效智能一体”迈进。
新农机如何在田间大显身手?记者进行了采访。
再生稻机收减损增收,让好品种发挥更大效益
“轰隆隆,轰隆隆……”田间,收割机开足马力,再生稻喜获丰收,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淳口镇种田大户吉客建喜笑颜开。金黄的稻谷归仓,田间留下一排排30厘米高的稻茬,不久后,稻茬还将发苗、长穗。“有了履带式再生稻收获机,第二茬水稻分蘖好、长势旺,可以多收一季谷。”吉客建说。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是我国再生稻主产区之一。再生稻又称为“二茬稻”,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条件下重新生长,再收一季。据专家估算,全国约有5000万亩的耕地适合推广再生稻,其中四川、湖北、湖南等是再生稻主要产区。
近年来,我国南方稻区再生稻推广面积快速增加。然而,收割环节成为制约新品种推广的卡点。“再生稻收割时,需保留稻株下端1/3植株和根系,并及时施肥培育,让其短时间内再生长,收割前后的管理直接决定了产量。”长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少希介绍。
好农机为再生稻生产护航。“以前用普通收割机,头季稻直行碾压率高达40%,转弯处达到80%,碾压后留茬成活率低、产量上不去。”为了找到合适的收获机,吉客建没少伤脑筋。近年来,随着一项项关键技术突破,再生稻联合收获机陆续进入市场,解了燃眉之急。
“我们突破了低损高效轻质宽幅收获割台、低碾压高通过轻简化底盘、机收损失监测等关键技术。”湖南省农业装备研究所所长李明介绍,新研制的履带式再生稻收获机,机身重量减轻,能够减小稻桩碾压程度,直行碾压率能降低至24%,较常规作业可实现再生季稻谷增产30%左右。
不久前,在淳口镇再生稻高产栽培与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履带式再生稻收获机正在田间作业。“吃进去稻穗,吐出来秸秆。”李明介绍,作为一大亮点,新研制的履带式再生稻收获机还配齐了搭载式打捆机,在收割再生稻的同时,将稻草打捆后循环利用,通过综合利用带动每亩增收300元左右。
吉客建说,“别小看了秸秆,处理不当会影响再生稻所需的光照等。”如今,好农机让秸秆有了好归宿,“过好收割关,秸秆变为宝,再生稻两季的亩产可达到1000公斤。”
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省工省种、稻米品质好等优点。李明介绍,接下来将在提升机具通过性、农机农艺配套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优化,实现栽培措施与履带式再生稻收获机特定要求相匹配,提升两季综合产量。
免耕精量播种,发挥保护性耕作优势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德强种植业家庭农场的大田里,灌浆期的玉米叶片浓绿。“现在是作物最需肥的时候,一旦发现叶尖发黄就要补肥。咱的玉米一瞅就知道不缺养分。”农场负责人潘丙国说。
植株长势好,背后有啥秘诀?
“好农艺搭配好农机,实现了精耕细作。”潘丙国的农场已经开展了8年的保护性耕作。他介绍,保护性耕作是指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等。常规的双行免耕播种机,肥料通常集中施在两列种行外侧,40厘米的窄行苗带间成了肥料“空白区”。今年初,农场引入了一款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种机,解决了这一问题。
走近细看,播种机中间多了一排施肥装置。“别看这个装置不起眼,效果立竿见影。”潘丙国说,增加的施肥行在窄行中间,距离苗带20厘米。这样一来,种行两边同步施肥,作物两侧根系都比较发达,对于植株中后期生长和提升抗倒伏能力很有好处。
除了“两行三肥”技术,这台农机也对其他环节进行了优化。“玉米秸秆量大,以往播种作业时,机器没过一会儿就堵塞趴窝了。有时种子落在干土的缝隙里,还会影响出苗。”今年用下来,潘丙国对新农机挺满意:星型拨草轮、圆盘开沟,清杂排堵效果不错;种子落到沟底湿土、覆土后,压种轮紧接着将土壤碾压紧实,“出的苗望过去齐溜溜的。”
“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促进免耕播种机的持续优化,推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加快推广。”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武介绍,公司与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和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合作,不断完善免耕播种机在变量播种、压种、侧深施肥等方面的性能,目前已累计生产1.5万多台。去年以来,新机型在吉林中部平原黑土区进行示范推广,玉米单产普遍提高了5%以上。
先进实用的农机装备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保障。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教授李洪文介绍,经过30多年研究,我国北方主要类型区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与配套机具系统。他建议,下一步应围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多方协作,聚焦高性能保护性耕作装备,特别是东北黑土地大型高速精量免少耕播种机的可靠性、适应性及智能化开展研究。此外还应考虑在黄淮海两熟区以及西北干旱区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及配套装备的性能提升。
当前,保护性耕作已成为保护黑土地效果较好的一项耕作技术。据农业农村部统计,今年,东北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已达1.12亿亩,项目实施县290个,有34个县实施面积超过100万亩。长期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东北四省区保护性耕作地块技术应用总体到位,农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正加快显现。
轻简型、易操作,专用机械收菜效率提高10倍以上
处暑前后,走进江苏(常熟)现代农业(蔬菜)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菜田正在休耕期,等待9月中旬移栽菜苗。这里是本地最大的一家蔬菜保供基地,每年种植2000多亩蔬菜,其中甘蓝是主要品种之一。
甘蓝又称包菜、大头菜,是我国大宗蔬菜之一,我国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适宜本土品种和种植模式的专用收获装备,我国甘蓝以人工收获为主,生产成本较高。
为攻克甘蓝机械化采收难题,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发团队多年持续科研攻坚。今年上半年,国产甘蓝联合收获机实现零的突破,乘驾式、手扶式等多种机型正式投入生产,可适应露地大田、丘陵山区缓坡地等多种作业环境,目前已在内蒙古、江苏、山东等11个省份20多个县区开展试验示范推广。
“真管用!今年收甘蓝省力多了,收获的菜球完整度也很高。”基地主任缪进说,依托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创建项目,基地引进一台手扶式甘蓝联合收获机,实现单行连续低损收获。他算了笔账:采收设备每小时作业面积为1至2亩,比人工作业效率提高10倍以上,折算下来每亩节本增效350元以上。
专业采收设备有哪些优点?“我们在低损上做了很多设计。”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健飞介绍,比如,设计圆锥式光滑辊筒,旋转1圈拔取一颗菜球;菜球上来后,通过带有弹簧的喂入装置,可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菜球;采用高密度耐磨海绵紧紧裹住菜球,达到柔性输送的目的,也防止切根发生滑移。此外,还有双动刀精准切根、高效剥叶等一体化组配技术,完成了甘蓝从拔取、喂入、输送、切根、剥叶到集箱的联合收获作业。
甘蓝亩产量可达8000斤以上,采收后的大规模转运是绕不开的难题。张健飞说,团队研发了智能田间转运机,同步开发智能化控制系统,可自动跟随甘蓝收获机作业,实现“边采收、边运输”的智能化收运联动作业,大幅降低了甘蓝“从地里到车里”的劳动强度。
目前,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于粮油作物。“作为我国大宗蔬菜品种之一,甘蓝收获率先实现机械化具有重要示范带动作用。”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装备推广处处长林立介绍,我国是蔬菜生产大国,由于蔬菜品种多样、栽培方式各异、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程度不高,提高机械化程度面临挑战。下一步,各地农机鉴定推广机构、科研院校、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快精量播种、全自动移栽、机械化收获等关键环节的装备研发生产、示范应用,推进蔬菜生产耕种精细化、水肥药一体化和机械作业全程化,为“菜篮子”稳产保供提供技术装备支撑。
(钱娟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30日 1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