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03:20:25 来源: sp20241225
中新社 海南陵水12月10日电 题:海南陵水:疍家风情成“渔业+”业态金字招牌
中新社 记者 王晓斌 李宇凡
“过去我们疍家先祖生活在船上,在阴晴不定的大海面前就像鸡蛋一样脆弱。”在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轻轻摇动的渔排餐厅里,“90后”疍家人郭玉光对 中新社 记者说,“如今疍家文化、疍家风情是我们招揽游客的金字招牌”。
从潟湖渔排眺望新村镇,这一带是海南岛疍家人聚居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 中新社 记者王晓斌摄疍家人是特殊的“海上人家”族群,陵水是目前海南疍家人聚居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在新村港,长期枕水而居形成的疍家文化,近年来在保护和传承中不断挖掘丰富内涵,激发活力,逐渐发展出了旅游新业态——疍家风情游。当地以渔业为基础,结合文化、旅游等产业,让海上民俗之花持续焕发新彩。
记者探访时,疍家人传统的疍家艇、疍家棚只能在博物馆中觅见其影。坐落于新村潟湖边的海南疍家博物馆新近开馆,是中国首个以疍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步入馆中,“源流篇”讲述历史上疍家人的出现及迁移,海南疍家源起;“风情篇”展现水上婚礼、疍歌等文化,以及新时代疍家新貌……
水上婚礼是疍家民俗最独特的标志之一。海南疍家博物馆供图在年轻的博物馆讲解员冯冰看来,新村疍家人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不少原来生活中的物件都已成了博物馆中的陈列,但是疍家文化传统依然在民间传承。“现在年轻人结婚,不像先辈那样是水上婚礼、艇上婚礼,但是出嫁时的姑嫂姐妹‘哭嫁’、唱‘叹家姐’疍歌等风俗一个不落。”
年逾古稀的疍家人杨彩玉、黎亚花夫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疍家调”陵水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上岸生活后连渔港都不逛,但是习惯去广场跳舞、唱疍歌,保留着传统服饰以备随时登台表演,教渔民小学的学生、周边居民唱疍歌。
对冯冰来说,讲解疍家生活的变迁,还是讲述母亲和她之间不同的成长轨迹。“我妈妈那一代人上的是流动小学,在渔船上上课,我们这代人已在岸上居住,在陆地上学。”冯冰说,过去疍家人缺盐少油,餐食以清水煮海鲜居多。
这种饮食文化成为疍家渔排餐厅的经营密码:清淡烹饪极大程度保留海鲜的原汁原味,客人在水波荡漾中享用大海的馈赠,是一种难忘的用餐体验。“我家餐厅从上世纪90年代的四张桌,到现在已扩展到了三百多个餐位。”郭玉光说,疍家“气鼓鱼粥”是最受欢迎的招牌菜,疍家风情是餐厅业绩长青的关键。
结合当地独特而深厚的疍家文化,陵水规划建设新村疍家文化旅游区,以海南疍家博物馆开馆为序幕,计划举办疍家文化节活动,同时整合南湾猴岛、新村潟湖和黎安潟湖等资源,进一步推动疍家文化的传承、保护、融合和发展。
疍家渔排民宿不仅安设了游乐设施,还有一处疍家文化陈列馆。 中新社 记者王晓斌摄郭玉光所在的疍家渔排协会正在打造另一个“网红”点,他们将渔排改造成特色民宿,让游客舒服住“水上人家”。在“寸土寸金”的渔排上,他们还辟出一块空间搭建疍家文化陈列馆,加强对疍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傍晚晚霞中赶海,夜晚看星空满天,在海南一周,最难忘就是住在这。”游客李先生说,亲身体验了一回涨、退潮,沉浸式体验了渔民生活。
近年来,随着海南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对于“闯海”的疍家人,陵水在新村港外海划出了1.2万亩海域,成立17家合作社,让“看天吃饭”的渔民转为深水网箱养殖的“凭技术致富”。同时,在新村镇建设夜市小吃一条街、望海音乐沙滩等文旅消费场所,使更多人吃上“旅游饭”。(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