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共享共发展——多彩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4-11-24 04:27:03 来源: sp20241124

贵州省第二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近日在台江县台盘村落幕,数万名观众沉浸在盛宴的余味中。苗乡侗寨群众举办的体育赛事,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汇交流的“嘉年华”。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不同民族、语言、习俗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新的环境和谐共融、安居乐业;传统村落用民族技艺激活消费新市场;昔日封闭的山寨走向开放迎接现代化浪潮……

众多民族聚居共生、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的贵州省,依托良好的民族关系基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努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推动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民族文化繁荣交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基层治理“新模式”

今年2月,台江县施洞镇白枝坪村的苗族小伙刘江平把婚礼放在了民族团结食堂举办。食堂宽敞明亮,菜品丰富可口。仪式既传承民族习俗,又体现简约文明。亲朋好友送上祝福,一对新人幸福满满。

在村镇创办民族团结食堂,是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创新实践。2022年以来,贵州共安排资金3766万元,补助全省9个市(州)建设了172个民族团结食堂。

“此举遏制了滥办酒席的态势,推动了民族地区移风易俗。同时,为前来就餐的各族群众提供了交往交流的平台。”黔东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胡素滦说。

脱贫攻坚中,贵州共有192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从大山来到城市生活,其中少数民族104.6万人,占比54.5%。如何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各族群众快速融入新环境,搬得出、稳得住,是一大治理难题。

毕节市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社区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居住着2万余名搬迁群众。

贵州省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2021年11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贵州省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2021年11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小区里,苗族妇女吴乖妹身着民族服装,正准备参加舞蹈队的排练。“这里各族姐妹都有,不同民族的舞蹈都学会了,大家关系好得很!”吴乖妹说。

“不同民族的群众在这里成为左邻右舍,在同一个厂上班,子女在同一所学校上学,节日一起过,真正做到了全方面相互嵌入。”五里岗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文忠说,我们尊重各民族文化与习俗,依托民族节日共庆共乐,做好群众关心的社会服务和社区治理等工作,让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44%,占比居全国前列。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黄荣说,各族群众在黔山秀水间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逐步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分布格局。相近的地缘之下,各民族文缘相融、商源相通、和谐共生。

2021年,贵州省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目标,并在2022年出台实施方案,探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试点。同时,“双语联户长”“民族语法庭”“法官+村两委+寨老调解模式”……一批解决大问题的新办法让基层更加稳定和谐。

逐渐完善的支持政策为民族地区的发展筑牢了基础,不断提升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让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以提升,同心向前,共谋发展。

文体活动“新活力”

在贵州省榕江县举行的2024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村超村晚”活动中,音乐烟花秀精彩上演(2024年2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在贵州省榕江县举行的2024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村超村晚”活动中,音乐烟花秀精彩上演(2024年2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在贵州,丰富的文体活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拼搏向上的体育赛事凝聚起团结的力量,营造出“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的欢乐氛围。

“全民狂欢!这才是‘村BA’的精髓!”贵州省第二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期间,一名专程从外地来看比赛的观众感慨道。另一边,黔东南州榕江县的“村超”足球场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游客前来打卡。

在贵州省榕江县举行的2024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村超村晚”活动中,音乐烟花秀精彩上演(2024年2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在贵州省榕江县举行的2024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村超村晚”活动中,音乐烟花秀精彩上演(2024年2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球员们来自各个民族,球场上共同奋斗、挥洒汗水的情谊,也将在比赛结束后延续。”胡素滦说。

“村BA”火爆出圈以来,台盘村抓住机遇,规划建设了“村BA”深山集市,设置了美食街区、非遗产品街区、特色产品街区,开设“村BA”线下体验店、主题餐厅和主题茶饮店,带动村里农特产品销售、餐饮和住宿等多个产业快速发展。

贵州省台江县举办的2024年“村ba”球王争霸赛现场(2024年3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贵州省台江县举办的2024年“村BA”球王争霸赛现场(2024年3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两村”赛事只是贵州各族人民丰富的体育爱好之一。龙舟、赛马、拔河……不同的体育赛场上,芦笙唢呐齐奏,各族舞蹈纷呈,体育赛事和文化表演深度融合,既有争夺冠军的同舟共济,也有各美其美的文化展示。

贵州有99项159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众多非遗文体活动促进各族人民共享共乐。苗族“鼓藏节”、彝族“火把节”、侗族“萨玛节”、仡佬族“敬雀节”……一批有影响力的民族节日节庆活动不再“关起门来自己乐”,而是广迎宾客成为各族群众共庆共乐的大舞台。

2022年以来,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安排480万元,支持90余个村寨开展民族传统节庆和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我们支持各地有序开展民族节庆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展示多彩的民族文化。”黄荣说。

特色市场“新动能”

非遗产业蓬勃发展、民族村寨兴起文旅热潮、特色农产品打入新市场……一批批特色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被注入新的活力。各民族在共同发展中促进了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物质基础。

2023年,贵州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是2012年的3.1倍,其中3个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均突破千亿元、综合排位明显上升。

在贵州雷山县县城,苗族群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参加苗年和鼓藏节的巡游活动(2023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在贵州雷山县县城,苗族群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参加苗年和鼓藏节的巡游活动(2023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有着一手刺绣好手艺的潘英尾,是黔东南州施秉县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的一名绣娘,现在她每月能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这是从小就会的手艺,没想到现在派上了大用场。”潘英尾说。

榜香郁公司董事长蒋秀菊说,除了传统的原生态苗绣产品,公司也通过更新设计,与大众消费相结合,不断推出新产品。

在贵州,蓬勃发展的非遗产业让更多像潘英尾一样的当地群众有了稳定收入。截至目前,贵州有46家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获得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支持;30余个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设刺绣、银饰、雕刻等民族传统手工艺专业。

黔南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至今仍保存着完整厚重的文化传统,当地将其转变为旅游资源和经济优势,通过“旅游+民族文化”,创建“村落变景区、技艺变技能、民房变客房、村民变演员、产品变商品”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瑶山瑶族乡拉片村村民何倩梅在村子里经营一家民族服装店,为游客化妆拍照,每月收入四五千元。“以前从没想过能在家门口挣钱,这几年很多外出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何倩梅说。

贵州拥有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居全国第一。贵州省以此为载体,安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资金6.8亿元,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展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健康养生、农业观光等项目,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不久前,500头小香猪从黔东南州从江县“走进”粤港澳大湾区。

“从江小香猪是苗乡侗寨的特色农产品,以前藏于深山鲜为人知。”贵州从江粤黔香猪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军台说,公司在获得活猪供港澳资质后,市场逐渐打开,2023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演员在贵州省榕江县举办的2024年第二届贵州“村超”总决赛开幕式上表演节目(2024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演员在贵州省榕江县举办的2024年第二届贵州“村超”总决赛开幕式上表演节目(2024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以“生态牌”“资源牌”“文化牌”“旅游牌”培育特色经济,贵州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建设,逐渐走出一条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路子。

文字记者:王丽、欧东衢、杨欣

视频记者:徐思远、刘勤兵、周宣妮、杨欣

海报设计:常清潭

编辑:周文林、韩芳、侯帮兴、郭洁宇

统筹:王洁、曹江涛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