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6:37:44 来源: sp20250101
目前,海南五百千伏主网架工程进入全面启动和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该工程将带动大规模海上风电的安全送出和消纳,服务海南自贸港绿色转型发展。图为位于海边的风力发电机群。 郑 喆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大力推广“光伏发电+水下养殖”模式,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图为南方电网广西钦州供电局青年志愿者对当地渔光一体光伏电站进行日常检查,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翟晋升摄(人民视觉)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抽水蓄能电站投运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5%以上。业内人士表示,这将有效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为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提供支撑。
加强调峰能力建设
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主要举措,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支撑,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
《意见》提出,加强调峰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支撑性电源调峰能力。深入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到2027年存量煤电机组实现“应改尽改”。在新能源占比较高、调峰能力不足的地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煤电机组深度调峰,最小发电出力达到30%额定负荷以下。同时,统筹提升可再生能源调峰能力。积极推动流域龙头水库电站建设,推动水电扩机增容及发电潜力利用,开展梯级水电站协同优化调度,提升水电调峰能力。充分发挥光热发电的调峰作用。
此外,大力提升电网优化配置可再生能源能力。充分发挥大电网优化资源配置平台作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的协同,强化送受端网架建设,支撑风光水火储等多能打捆送出。全面推进需求侧资源常态化参与电力系统调峰。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认为,《意见》聚焦电源侧、电网侧、需求侧调峰资源建设,统筹考虑各类调节能力间的平衡,对于全面开拓和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大力加快储能建设
伴随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全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随之增长。不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看天吃饭”的特性,这对储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已经成为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突出发、输、配各环节储能协调发展,要求统筹规划抽水蓄能与其他调节资源,合理布局、科学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在电源侧鼓励新能源企业结合系统需求合理确定储能配置规模,提升新能源消纳利用水平;在电网侧鼓励结合系统运行需求优化布局储能,提升储能运行效益;在用户侧依托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合理配置用户侧储能,推动电动车多种形式参与电力系统调节,充分发挥用户侧灵活调节能力。”张琳说。
加强储能建设离不开创新技术支撑。《意见》提出,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类新型储能的技术经济优势,结合电力系统不同应用场景需求,选取适宜的技术路线。围绕高安全、大容量、低成本、长寿命等要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装备集成创新和攻关,着力攻克长时储能技术,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日以上时间尺度的系统调节需求。
专家表示,这些举措将有效带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拉动相关研发投资,进而为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提供保障。
提高智能化调度能力
确保电力安全稳定供应,要进一步提升电网调度能力,尤其要提高智能化调度水平。
《意见》提出,推进新型电力调度支持系统建设。推动“云大物移智链边”、5G等先进数字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各环节广泛应用,增强气象、天气、水情及源网荷储各侧状态数据实时采集、感知和处理能力,实现海量资源的可观、可测、可调、可控,提升电源、储能、负荷与电网的协同互动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负荷特性和新能源资源存在差异、互补潜力较大的特点,挖掘跨省跨区送受端调节资源的互济潜力,实现更大范围的电力供需平衡和新能源消纳。
“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电力系统,可以更高效实现源网荷储协调,促进多能互补和多元互动,是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的有效控制手段。”张琳说,《意见》要求探索多能源品种和源网荷储协同调度机制,提升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整体调节性能,优化源网荷储各主体的协同优化,降低大电网的调节压力。这将促进提高电网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而为经济社会用能提供有效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完善电力系统调峰能力考核制度,统筹推进全国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组织相关机构对各地及电网企业的实施方案开展评估,持续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同时,能源电力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依据实施方案做好调峰、储能项目建设和运行工作,电网企业要做好调峰、储能资源的智能化调度工作。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