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3:04:25 来源: sp20250111
中新网 台州2月7日电(傅飞扬)“在器物文化中,鼓是有鲜明特征的一种文化形式。比如‘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中,鼓是欢乐之声;比如‘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里,鼓是正义之声……”近日,在浙江台州临海市邵家渡街道枧桥董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枧桥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谢哲长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说。
走进谢哲长的工作室,他正半跪在比人还高的大鼓上捶打牛皮。每年都要制作100多个鼓的谢哲长告诉记者:“制鼓的时候不能只是把牛皮铺在上面,要让牛皮紧绷,鼓的声音才会好听。”
谢哲长捶打牛皮。傅飞扬 摄邵家渡制鼓业始于唐,兴于宋,在清代达到鼎盛,已有近1000年的发展历史。而枧桥董村作为邵家渡制鼓的中心,最盛时期近90%的村民从事制鼓行业,几乎人人有技术,家家能制鼓。
时至今日,中国不少寺庙、鼓楼等场所用的大鼓都出自该村匠人之手,上海静安寺的大鼓便是代表之一。
做鼓腔、制鼓皮、蒙皮上规、上漆……经过4道高标准的工序,一只大鼓才得以制作完成。在人们习惯于流水线量产的时代,如何传承、发扬制鼓文化,成为谢哲长等非遗传承人不断思考的问题。
“我们组织片区老艺人建立制鼓技艺研究基地,通过融会贯通、博采众长,让枧桥鼓的制作技艺更上一层楼;建立‘大鼓薪传’研习社,与辖区内中小学生开展课外合作,加强对青少年习鼓、制鼓的兴趣培训……”邵家渡街道宣传委员林舒展介绍说。
制作完成的邵家渡大鼓。傅飞扬 摄为帮助制鼓艺人鼓起钱袋子,当地联合商会、乡贤、青创成员等开展宣传推广,将大鼓销往北京、上海、深圳、昆明等地,还有的大鼓进入了西班牙等海外市场。同时,当地也积极发展影视拍摄、婚丧喜庆等场景的大鼓租赁服务,持续拓宽增收渠道。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会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如今,村里的产业发展越来越兴旺,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相信,制鼓不会过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断延续下去。”谢哲长说。(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