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声 | 观察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这“321”很关键

发布时间:2025-01-07 11:37:58 来源: sp20250107

9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怎么延、如何改?这段时间,全社会都很关心,也有不少议论。相关专家认为,理解和认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把握“321”很关键。

——“3”是三个基本事实。

第一个基本事实,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5周岁或50周岁,这是上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基本国情确定的。

“70多年来,中国人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生产方式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法定退休年龄需要根据这些新的情况作出适当调整,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说。

第二个基本事实,我国从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23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1.1%。未来,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加深。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多样的,在保障好他们的生活、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如何让他们“老有所为”?这就需要在制度设计上,为身体条件允许、并且自己也愿意继续发挥作用的低龄老年人,创造相应的政策空间。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利于稳定劳动参与率,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将为老年人社会参与创造条件,使拥有更强劳动意愿、更高人力资源禀赋的大龄劳动者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研究员说。

第三个基本事实,老龄化是很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都会根据自身国情研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不少国家应对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也需要探索符合国情的有效解决方案。

专家表示,上述三个基本事实,是推进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重要考量。

——“2”是两个原则:自愿和弹性。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根据自身就业、收入、家庭状况、身体状况等因素,增加退休年龄的选择自主权和弹性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赵忠表示,自愿原则,说明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不会搞“一刀切”,不是强制规定所有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

“弹性原则,说明在满足政策规定的条件下,职工根据自身情况和个人意愿,有一定的空间选择提前退休或推迟退休。”赵忠说。

“改革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诉求,想早一些退休的职工,在满足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等条件下,可以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继续工作的低龄老年人,也可以选择继续工作,满足劳动者自主、弹性地选择退休时间。”莫荣说。

——“1”是一个关键词:渐进式。

专家分析,“渐进式”说明,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不会搞“一步到位”,而是采取逐步、小步调整的方式,稳妥有序推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也明确,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坚持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表明推进改革的周期较长、节奏会相对平缓。”赵忠说。比如,对于目前临近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并不会一下子就大幅延长退休时间,对于年轻的劳动者,延长的幅度可能会大一些,但会经历更长的改革周期来调整、适应。

专家表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源红利转变,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