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一粒良种 万担好粮

发布时间:2024-12-31 00:10:49 来源: sp20241231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三夏”时节,丰收伊始,今年全国夏收从5月底开始之后,目前已经进入尾声。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消息,我国西南、黄淮海等麦收重点地区大规模机收已经结束,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单产要提升,种子是关键。今年在天南地北的粮食作物中,有不少种子“新兵”,甚至是“奇兵”,它们就是我们自己培育出来的新品种,今年夏收是它们迎来的第一场考试。

南疆小麦开镰。在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一片麦田里格外热闹,今天这里的麦子收割后,当场就要测产。

收割前,凯赛尔·热则克在麦田里查看自己的麦子,略有些紧张,这块地是一块盐碱地,以往种的小麦,产量都不太高。

喀什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昌文:“巴格阿瓦提乡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这个地方对农业生产,尤其对小麦有三个比较大的危害,第一个是沙化严重,第二个是盐碱化严重,再就是干热风比较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

这次,凯赛尔和村里人种的是一个新品种,名叫京麦189,是我国审定的第一批耐盐碱杂交小麦品种中的一员,今年是它第一次在全国七个省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因此这一次的测产很受关注,不少专家专程赶来,想亲眼看看京麦189的表现。

就在同一天,千里之外的北京顺义,小麦收割也进入了最繁忙的时节,在这里,京麦189也在经历一场测产考试。这个考场的土壤环境同样恶劣。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消费国,如何提升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来,小麦就是单产提升的重点品种。

在我国,大约有5亿亩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还有大量复垦土地、沙性土壤,这些以往被认为是低产地的,是实现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近年来,我国小麦育种专家们一直在针对不同土壤状况培育更加适应的品种,试图打开这些“潜在粮仓”。北京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团队培育的杂交小麦京麦189正是其中的一把钥匙。

杂交育种,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助力,但是杂交小麦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上世纪90年代,赵昌平在北京地区找到的一株特殊的小麦,成为了攻克这个难题的关键。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首席科学家赵昌平:“在中国的材料中发现了光温敏不育种质资源,通过20年的生物学研究,二系杂交小麦的体系才构建成功。”

特殊的不育系材料加上育种家的努力,让小麦杂交成为可能,但想要培育出高产、抗旱、耐盐碱的品种,还需要找到拥有这些特性的种质资源。我国拥有丰富种质资源,是京麦189培育的重要前提。

20多年的研发,集合上百份优异资源,京麦189究竟表现如何?

凯赛尔·热则克:“农技专家给我们介绍的时候,我们也不放心,没有种过这个品种。这次测出来之后是600多公斤,特别开心,有机会明年继续种这个品种。”

今年收获的夏粮中,像京麦189这样近3年国家审定通过、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有140多个品种。每一个新品种的出现,其实都是一次种质资源的创新。而作为创新的基础,种质资源的普查和收集也成为重中之重。2023年,我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官,又新收集了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13.9万份。

中国工程院院士、种质资源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旭:“为什么大家关注种质资源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种质资源携带的优良基因是培育新品种的源泉,没有种质资源做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手段和保障条件也不能凭空育出新的品种。这次普查新收的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99%为古老的地方品种、野生近缘种、种植历史悠久的育成品种。”

这次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的一次,实现了应查尽查,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尤其是各类粮食作物,更是普查的重点。

刘旭:“水稻新收的资源5000多份,小麦收集了2500多份,玉米收集了6500多份,在主粮里头大豆是最多的,收集了9000多份,实际上库里保存的也只有3万多份。这些资源对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具有重要的价值,十分珍贵,收集回来了只是第一步,后续对这些资源开展精准鉴定,向社会提供共享利用。”

6月,我国大豆夏播开始,加上春播,今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预计和去年基本持平,大豆单产提升也是今年的重点工作。

在黑龙江佳木斯,这片田里种的也是一个大豆新品种,合农81,去年刚刚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目前,我国大豆平均亩产不超过150公斤,合农81在小面积试验时,亩产达到了220公斤,且不易感染大多数大豆病虫害。李灿东是这个新品种培育的负责人,今年是品种大面积推广前制种的关键年份,他经常到各个制种田了解种植的情况。

既要高产,还要抗病抗虫害,要培育出这样的好种子,就要选择拥有这些优异特性的种子作为上一代,把这些好的性状传承下来。

在大豆新品种合农81的培育过程中,李灿东就把育种的系谱图发给了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研究员李英慧,对新种子的前生今世,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

这几年,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全国三十多家科研单位,对国家种质库里保存的各类大豆种质资源进行精准鉴定,弄清楚每一份资源究竟有哪些优点。

今天,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里,长期战略保存着56万余份农作物种质资源,这些看似沉睡的种子,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特性,有的高产,有的抗病,有的抗旱。目前,已经有60种作物开展了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这些种子就拥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标明了它所包含的各种特性,育种家们可以利用这样的信息,选用更符合自己需求的种质资源作为上一代,培育更好的新种子。

近年来,我国也不断推动种质资源的共享,出台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利用办法》,先后分两批发布了109种共4万余份可供利用种质资源的目录,全国科研院校、育种机构可以通过在线系统的申请,获得种质资源,培育更多的新种子。

有好种子,才能多产粮、产好粮。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育种创新攻关力度,品种选育数量大幅增加,类型不断丰富,一批高产稳产、优质绿色新品种加快推出。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今年135个小麦新品种又已经通过国家审定,可以开始大面积地推广种植。中国种子不断上新,不断应用到生产中,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