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老屋,不只是拯救记忆

发布时间:2024-11-25 16:55:12 来源: sp20241125

  近日,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拯救老屋第二期行动按下启动键。在萨克萨克街巷的尼牙孜·阿吉古民居,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10余名当地的工人们仔细清理和修缮损坏的墙体、屋顶。

  以萨克萨克街巷为代表的传统居住区,是库车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最为贴近生活的一个点。如何保护好集中成片的古民居,让老屋散发新魅力,是承担民居改造任务的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的一个重要课题。

  拯救老屋 传承文化

  去年3月22日,在库车市老城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帕哈塔巴扎巷,技术人员指导当地木匠对吾玛艳·阿西木古民居进行修缮保护,标志着库车拯救老屋行动启动。

  设计总监宁永嘉告诉记者,吾玛艳木·阿西木古民居建筑为木构架结构,独特的雕刻装饰及其图文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色,是中原文化的传承和象征,是新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据悉,吾玛艳木·阿西木作为库车拯救老屋行动的试点,是对库车古民居修缮保护模式的全新探索,同时邀请国内知名文物保护专家对库车本地传统工匠进行培训,提升工匠技能,传承传统技艺,为后续全域古民居修缮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从2021年开始,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对库车老城区所有古民居进行全面普查,对108处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浓厚的古民居依据其自身价值、人文环境、历史地位等不同因素采取不同的修复方式,通过编制保护规划和维修保护方案,建立一套科学标准进行维修保护。

  在忙碌的修缮现场,有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工匠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库车市,能加入工匠这个行业的年轻人不多,像他这样会画图、大学毕业的年轻工匠更是凤毛麟角。他叫玉苏甫江·亚森,出生于1999年,他的父亲是做建筑装修的,表哥也是木匠,所以他从小便耳濡目染,掌握了不少传统技能,学会了雕刻、拓样、镶嵌等各种工艺。

  就近取材 就地取“才”

  尼牙孜·阿吉民居建筑风格独特,为土木结构,木头为主,面积300平方米。民居内部廊庑曲折,顶部倾斜,四合院风格的建筑形制、维吾尔族风情的屋顶壁橱与极具欧洲风格的木地板相互映衬,无一不在诉说着数百年前这里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灿烂。

  “我们二期选定的三栋古民居多是沿街且价值相对较高的,其保留的彩绘或建筑风格比较完好。”技术人员赵建楠说。老屋修缮不是大拆大建,要在尽可能不伤害主体结构的情况下,拆建结合,保留传统民居的韵味,“修旧如旧”,使用原材料原工艺且协调统一。

  门窗地板、房屋凛檐在百年的风霜中变得老旧,而寻找到相同的修补材料也是一大难题。“木材、整砖都要与之前的材质相同,而许多材料会面临着厂家停产问题,我们需要形成一个供应商库,来满足材料供应问题。”赵建楠说。

  面对修缮老屋时历史资料不全、标准不一,修缮材料难寻,本地工匠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二期专门邀请国内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对本地工匠进行培训,打消了他们对于“手艺不精”的顾虑。同时,吸纳有意愿建设老城区的居民共同加入,尽可能去复原大家“记忆中的老城区”。

  留住人心 留下乡愁

  “‘拯救老屋’是个工匠培育型的项目,我们通过这次的工匠招募和现场第一栋修缮工作的启动,一直遵循着边研究、边修缮、边展示、边宣传的理念,希望能吸引更多本地工匠参与进来,集思广益,确定老屋修缮方向,让他们明白修老屋就是在修人心,同时也在致力于为库车市打造一支古屋修缮‘带不走的工匠队伍’而努力。”中国古籍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秘书长马英华说。

  值得一提的是,“拯救老屋”给居住在萨克萨克街巷的居民带来了参与该项目的机会,有木匠、泥瓦匠手艺的人纷纷报名。此次老屋修缮项目是开放型工地,通过“传帮带”方式,为下一步萨克萨克街巷整体修缮工作有序推进储备人才力量。

  “在这次修缮中,我们特意将工程全过程开放,没有进行任何围挡,就是希望住在附近的居民们能来看一看,学习修缮手艺,或是与工匠们交流民居修缮的具体细节。知道我们在修老屋很重要,但修到他们心里更重要。”库车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工作人员吐尔洪·苏莱曼说,“老屋体现着多民族聚居融合的历史记忆,也践行着‘让文物说话’的功能,在修缮过程中,工匠与群众用自己的行动守住了老屋,留住了乡愁,也保护和传承了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用好这本‘活教材’,同时利用旅游旺季,让这些老屋真正成为教育、民族团结、旅游服务的样本。”

  吴铎思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