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集”上高铁(新春走基层)

发布时间:2024-12-05 11:47:52 来源: sp20241205

  图①:身着汉服的小朋友正在表演舞蹈。   图②:工作人员正在向旅客介绍济南明水古城文创产品。   图③:蒙山布艺展台上摆放的十二生肖布艺玩偶。   (本文照片均为王敏摄)   潘旭涛制图

  1月30日,腊月二十,年味渐浓。

  一大早,朵朵、果果、豆豆和董董就从山东济南赶到了青岛。尽管早起,这些六七岁的小学生满脸都是兴奋。早上9点半,他们站在G6955次列车的餐车上,一件件细致地穿好了汉服。爱美的朵朵,还特地在脸上贴了两朵小花,一边嘟囔着:“我还没化妆呢。”

  车厢内,已是张灯结彩。餐车上,每个桌子上都摆好了摊子。列车启动,一场特殊的“黄河大集”上演。

  开先河——

  山里的、村里的非遗产品上了高铁

  高铁和“黄河大集”,在岁末相遇。

  G6955次,是一条山东省内列车环线,由青岛北站始发,顺时针运行,途经日照、临沂、曲阜、泰安、济南、淄博、潍坊等市,到达青岛北,全程889千米。从地图上看,这条围着山东转一圈的线路,连接了山东最出名的地点——有山,泰山;有泉,泉城济南;有海,青岛和日照;有圣,经过“三孔”所在地曲阜。

  黄河大集,至今已有上千年悠久历史,还在2023年第一次被写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山东,年末大集不仅有着采买年货的人间烟火气,更承载着无数游子沉甸甸的乡情。

  一场特殊的“黄河大集”,出现在高铁上。

  “欢迎乘坐G6955次高铁列车。今天是我们第一次把咱山东的非遗文化产品带到高铁上,它们大多隐藏在我们山东的乡村,有的在山区……”以往从喇叭里传出的列车广播,这次也成了现场版。国铁济南局青岛客运段管内动车队党支部书记林峰亲自上阵,介绍这场由国铁济南局青岛客运段和山东中铁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年俗非遗进高铁”活动。

  列车从位于胶东地区的青岛出发,自然少不了胶东地区的特产。在胶东地区传统习俗里,每逢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蒸上一些花饽饽,在蒸好的饽饽上装饰诸多花型。除了自家人吃,他们还会将花饽饽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一个脸盆大的花饽饽,已经摆在餐桌上。上面,是用面捏成的一条龙、两条鱼、两个葫芦、两个福袋,以及4个汉字“迎春纳福”。山东威海文登区花饽饽协会会长林淑萍告诉记者,这个花饽饽,花了她4个小时才出锅。

  “你看黄色的龙,是用掺了南瓜粉的面做出来的;红色的鱼,是用掺了红曲米的面做出来的;蓝色的云,是掺了蝶豆花……”林大姐侃侃而谈,把自己做花饽饽的“秘诀”抖搂出来。

  林大姐可不只对记者大方,在她的家乡文登,花饽饽已经成为“香饽饽”,有2万多人从事花饽饽生产,带动了大批家庭妇女就业。

  “只要有喜事,我们就做花饽饽,现在喜事越来越多,做得自然就越来越多啦。”林大姐介绍,虽然手艺是从姥姥、妈妈一辈辈传下来的,但今天为了产业化,已经制定了相关行业标准,让花饽饽更好地“走出去”。

  旁边,两个小朋友歪着头认真听。林大姐拿起花饽饽一人分了一个:“吃这个,最好配上我们胶东的咸鱼,美味极啦!”

  这时候,音乐响起。朵朵、果果、豆豆和董董为大家跳起了精心准备的舞蹈。回家的火车上,掌声、欢笑声充斥着车厢。

  讲传承——

  打造出一条“红色鲁南线”

  说话间,列车已经开到了临沂境内。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列车上,林峰和列车长秦杨,正带着列车员跟乘客们聊沂蒙山区。一开话头,大家滔滔不绝。

  其实,G6955次在内的这些山东省内高铁环线列车,名字就叫“红色鲁南线”。林峰掰着手指细数,一路经过的红色景区可不少——青岛,有中国海军博物馆、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日照,有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红色文化展览馆等;临沂,有沂蒙六姐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旅游区,还有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暨华东野战军诞生地纪念馆等;曲阜,有尼山红色教育基地、微山湖湿地公园、台儿庄大捷纪念馆等;泰安,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陆房战斗遗址等;济南,有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济南战役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淄博,有焦裕禄纪念馆、618战备电台旧址旅游区等;潍坊,有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马保三故居)、红高粱抗日纪念馆……

  临沂山多,过隧道时,餐车售货员用小提琴拉起了沂蒙山小调。在熟悉的旋律中,大家纷纷聚在“蒙山妈妈”的摊位前。非遗传承人徐玲介绍着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布偶。其中最大的一个,自然是龙布偶。

  粗布、棉花、荆种子、艾草……徐玲一一向大家介绍手中的材料。果果对布偶感兴趣,凑上前来。跟着徐玲的指导,用了差不多10分钟,一个形态饱满的布偶就成型了。

  别看塞起来容易,真正做好这只布偶,需要手艺人们提前缝好外形,用一针一线把布片细致连接。徐玲介绍,眼前这点玩偶,花了大家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

  传统手艺流传到今天,已成为大家走向致富生活的重要手段。徐玲向记者介绍,她母亲创办的这家工厂,如今有60多名员工,带动农闲妇女就业。她说,除了布艺布偶,大家还制作手工布鞋、粗布衬衣、凉席等产品,品种达400多种、花色有1200多个,销往全国各地。

  “大公鸡喔喔叫,外面的世界真奇妙……”一名经过摊位的妈妈,随手拿起一只公鸡布偶,开始逗怀里的孩子。孩子安安静静地听着妈妈唱童谣,眼睛里闪着光。

  用心思——

  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车到曲阜时,朱彦茹几人带来的文创产品都快发完了。作为来自孔子故乡的代表,她们所在的简溪文创汉服一直努力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公司里新进的大学毕业生,穿着传统服饰向大家做起了介绍。“大家看,我穿的是马面裙,这个裙子现在特别火,好多年轻女孩出门旅游人手一条。这个裙子可以提高女孩子的腰线,体现着特别的中式美……”

  桌子上摆放的文创产品,有在竹简上刻录的《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也有可以挂身上的祈福香包,还有小虎头鞋、五福虎摆件、龙头帽子以及绣了梅兰竹菊等植物的小挎包等。

  朵朵凑上前来,她身上的漂亮汉服也来自这个团队。这次,她要求配一个漂亮的挎包。谈到为何喜欢汉服,小姑娘的回答十分干脆:“爸爸说,这是我们古代的衣服,上面承载着很多的历史。”选到一只粉色挎包后,她便一蹦一跳到处展示去了。

  这时,车上的话筒交到一名大学生手中。

  “我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是我们国家耗时18年才完成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崔一畅,准备了满满几张演讲稿。

  面对来来往往的乘客们,这位年轻的学生举了不少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华文明的独到之处。“中华文明是连续不断的,比如大家每年都过的端午节,在历朝历代有非常多的画作记录”;“从五代时的《韩熙载夜宴图》就能看出,至少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凳子”;“‘文姬归汉’题材为什么在南宋风行一时,因为画家们在借古喻今”……

  演讲结尾,崔一畅感慨,“在没有摄像机的年代,历代绘画记录了当时国家发生的很多重大事件,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一席话,引来乘客们阵阵叫好。

  有传统,也有现代。一番传统文化活动后,列车上的工作人员上场了。

  张增源和郝浩然带着几只长条气球就开始了表演。只见两人双手翻腾间,就分别做出了一朵花和一只小猴子。很快,又做出了小灯笼、小乌龟等很多造型,现场孩子们人手一只。

  忽然,有小朋友指着郝浩然说:“我在网上见过这个叔叔!”闻言,列车工作人员会心一笑。原来,因为“红色鲁南线”高铁服务好,很多乘客喜欢拍下工作人员的视频和照片发到网上。浓眉大眼、年轻帅气的郝浩然,可是“圈粉”不少。

  洒热情——

  铁路人爱上了讲历史

  “今年是龙年,大家知道‘龙’字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形态的吗?”车入济南市内时,胶济铁路博物馆讲解员张可欣、朱文慧的摊位前,已经挤满乘客,她们耐心地从甲骨文开始讲起“龙”字发展史。

  这次,两人可带来了不少“道具”。她们先展示的,是传统技艺拓印。将一张薄薄的纸覆在仿制的龙纹模具上,讲解员轻轻在上面喷了些水,在刷子帮助下,让纸面与模具充分接触;然后,用小风扇轻轻地吹干纸;最后,用拓包蘸着橙色颜料在纸上慢慢扑打。掀开看,一个清晰的橙色龙纹便跃然纸上。

  她们不光带来了传统历史文化,还有铁路自己的历史。

  “今年是胶济铁路全线通车120周年,这是山东省首条铁路,也是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张可欣拿起手中的文创产品,其中既有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的影像,也有用当年的钢轨做成的镇纸,还有以胶济铁路博物馆百年花窗为蓝本制作的餐具和丝巾。铁路的历史,就这样在物件中缓缓流出,听得一车人意犹未尽。

  今昔对比,让人感慨。

  曾经,胶济铁路上一座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先后铺设了3个国家的铁轨,见证、记录曾经的沧桑屈辱。如今,大家在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复兴号高铁上,看着疾驰的风景,奔向温暖的故乡。

  林峰说,这些对铁路工作者的震撼尤甚。她告诉记者,担任“红色鲁南线”高铁客运乘务工作,让红色精神也在大家心中扎了根。自2019年11月列车开通以来,乘务组已经先后参观过沂蒙六姐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济南铁路博物馆、青岛铁路博物馆等诸多红色景点。

  “在火车上,我们的年轻同事们喜欢把故事讲给乘客们听。到了哪个站,随口就能跟大家聊段历史,将沿途的红色精神传承到高铁上。”林峰说。

  火车继续前行。

  到了滨州市邹平地界,苗家老粗布制作技艺第九代传承人苗传武,已经为乘客们包好了一百多个艾草福袋和几十个装满玉米粒的沙包。

  看大家都有了礼物,老苗才拿出一件床单,邀请大家上手摸,然后凑近了闻。“闻到棉花香了吧?是新疆产的长绒棉。至于布嘛,是用几百年前的老织布机一点点织就的。就拿这床单来说,用了两万五千梭,用线十八万九千米,拿回家随便洗,老工艺就是越洗越柔软……”

  老苗说,这个只能慢工出细活。至于干活的师傅,在他工厂里有230多位,其中最年轻的都已经60岁了。

  到了淄博,桓台县马踏湖景区的工作人员,带着芦苇摆起了摊。一名叫孙玮鸿的小女孩停在摊位前,跟着景区大姐姐们一起,做起了芦苇画。这些画采用纯天然芦苇制成,经整料、雕刻、着色等多道工序,才能手工制作成栩栩如生的画作。

  “芦苇要到春末才可以采,从清明节前后开始,芦苇一天一个样,就像你每天都在长个子……”景区市场部负责人孙倩倩,边教小女孩边讲解。“以前,我们鞋子、草帽都是芦苇编的,甚至盖房子都要用苇箔。”

  伴着窗外北方冬日的景致,小女孩听得入了迷。

  火车驶向终点青岛。林峰悄悄告诉记者,既然乘客们这么喜欢,那争取每隔一阵,“黄河大集”就上一次高铁!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