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8:26:07 来源: sp20250110
刘熙已经在微信对话框纠结了整整5分钟,还没发出去一条信息。她准备向一位刚认识的师姐寻求帮助,却担心过于唐突引发对方不快。
在反复打字再删除后,她在原本一句话就可以说完的句子里,加入了3个“~”委婉语气、两个emoji符号表示“可怜”,还在结尾加了3朵玫瑰花和3个感叹号强调感谢。按下发送键后,刘熙长舒了一口气,又开始焦虑对方的反馈。
线上聊天时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把“好的”改为“好嘟”“好哒”,把“哈哈”增强为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在句尾加上“~”等符号……这些刘熙习惯的“日常操作”,在网上被称为“文字讨好症”。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脱口秀演员杨蒙恩发布的一条动态,一度引发许多人的共鸣。有人表示“打工人被迫讨好”“如此社交内卷真扎心”,也有人表示不解:“这是我用来表达礼貌和真诚的方式,怎么就成了讨好?”
“文字讨好”,究竟是礼貌还是过度社交?面对线上社交,什么才是合适的社交姿态?
为什么我们会使用“文字讨好”
陈轩在一家时尚杂志社实习,他曾遇到一位博士来应聘,平日里线上对话两人都相互尊重。后来对方某次突然对陈轩说“你可得好好帮我”,这一语气让陈轩觉得不是很礼貌:“如果改成‘你可不可以帮我’,听起来像求助,而不是命令。”
在陈轩看来,文字的语气可能会产生模糊性,需要语气词和表情包来表达更多更清晰的情感和意图。“我觉得文字讨好是有必要的,单纯的文字有一定缺陷,需要在文本设置上更带有情绪一点,这是互联网语境下一种新的正常的交往方式。”
“互联网本质是一个虚拟世界,面对面交流能直观地感受到对方表达的意思。但在一个虚拟世界,你是见不到他的,你也很难通过文字来揣测一个人的情绪。这种情况下,带有卖萌语气的词汇听起来能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你的情绪,让文字不那么负面或者消极。”武汉大学大三学生李木雨认为。
“我觉得‘文字讨好’不一定是讨好,比较礼貌地让对方感到舒适。为人多考虑一点,并不是讨好,而是教养的体现。”李木雨说。例如,线上请教老师问题时,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他就会发送一些很有礼貌的话。学生会的同学想借用自己的设备参加摄影比赛,就会用上“麻烦你了”这类的词语。“但我觉得是正常的行为,大家不知不觉地都在这么做”。
在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看来,在对话中加入语气词或者表情包,更多是一种考虑对方感受的表达方式,所以把它称为“文字讨好”,但从实质上来说,没有到所谓的“讨好”这一程度。
大家对于这一类“讨好体”的普遍使用,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利他动机”。
“有时候人们会遇到所谓的‘不讨好’,比如回一个简单的‘好’。当他人向我们这样表达时,可能会带来不友好或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很多年轻人希望在自己表达时尽可能礼貌,是一种亲和与利他的动机,尽量不给他人带来伤害。”
其次,这也是一种社会性成长。陈武发现,有的年轻人在线下见面时可能很“i人”(性格内向),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表达,而在线上沟通时,可以通过活泼亲近的文字内容拉近社交距离,和线下交流形成一种互补。
“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曾提出一组数据,信息的传递等于7%言语内容+38%语音语调+55%的肢体语言。线上交流只有文字,对于人的心理加工来说,文字有点儿冷冰冰。”陈武指出,文字只能占据表达的7%左右,大部分是来自于非文字信息,比如手势、表情,这是人际沟通交往中的基本规律。同样一段文字如果不加语气词和表情,很容易出现一些误会和矛盾。“文字+表情总体来说能包含更多社会性信息,能弥补文字交往的不足。因此用表情来丰富文字,本身是积极的。”
“讨好体”是礼貌还是内耗
在陈轩看来,文字讨好在传达友好的同时,也会让沟通效率更低。本来一两句话可以解决的事情,现在要先说,“您好麻烦可以问问您有时间吗”,再加上emoji表情。有时候还要考虑对方的态度,纠结要不要这样说。
“实习时,最开始总监有什么事情就给我打两三分钟的电话,我觉得发个消息不就行了。”但后来陈轩逐渐明白,打电话可能两三分钟就能说完,并且能得到即时回复,文字聊天会耗费打文本、理解、回复的时间。“所以现在高层领导都喜欢线下会议面对面说,或者打电话。”
陈轩认为,人们越来越习惯“讨好体”,是因为不想被孤立,这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能。因为大家都那么说,你不这样就会显得不礼貌。但对于社会来说,这是一种压力。“上大学这么久,我一声宝宝都叫不出来”,陈轩调侃,自己无法很自然地叫出这些看上去很亲昵的称呼。“现在我偶尔也会‘文字讨好’一下,但我只会发一个开心的表情包,不会说那么复杂。”
就读于外语系的大三学生程紫认为,当代社会越来越注重情绪价值,“文字讨好”的好处是确实能照顾别人的情绪价值,但沟通的成本也会随之更高,容易陷入一种无限度的“语言剥削”。“有一天,可能光叫‘学长学姐’不够了,开始喊‘师哥师姐’,再后来你开始喊‘宝子’,那你就会陷入一种无限的谨慎当中。这种剥削非常隐形,但也是存在的。”
这样的表达也并没有让关系变得更好。程紫回忆,有同学想邀请他在晚会一起唱歌,就发信息“宝子,缺了一个人,你能不能来”。“但其实我跟他没有感情,一开始就叫我宝子,我就会觉得不熟悉的人这样说话很奇怪。”
什么是“讨好”?陈武指出,大众意义上“讨好”这一概念有几个特点,首先是“我很自卑,我要来讨好你”。比如面对领导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人们常常会因为低自尊,改变自己的惯常模式,去迎合、满足对方,让对方高兴。其次是“让别人好,自己不好”,比如委屈自己。
“我们所说的‘文字讨好’,很多时候不是处于这种情况,人们不一定是出于低自尊状态,更多是‘信手拈来’。”在陈武看来,“文字讨好”这一概念是对某类表达方式的总结。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类表达一方面能增加亲切感和画面感,让交流沟通更轻松顺畅,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
“‘讨好’这一概念本身带有消极的含义。有时候人们会觉得这一类交流过于热情,可能成为一种负担,猜测别人的想法本身也会增加对自我的消耗。”陈武表示,如果每次都因为发消息想半天、纠结自己用什么表情,可能会消耗自己。“社交表达更多需要追求一种平衡,你好我也好。”
什么是合适的社交姿态
社交文字表达如何才能“你好我也好”?
在线上社交中,程紫期待更多理性直接的交流。“比如让人帮忙时,我会提供一些更详细的东西,列好时间、地点、任务量、报酬。我觉得这样能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告诉你,我现在想要你干什么,大概会花多少时间,同时引导对方也如此。”
刘熙认为,自己在聊天时加可爱表情包,让对方舒服的时候自己也很开心。“用我习惯的方式交流,同时也让他人觉得被真诚对待,减少不必要的误解,这不是双赢吗?”
在陈武看来,社交表达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大,有些人可能喜欢热情一点,有些人就喜欢简单一点。“我觉得不要想太多,最好是自己觉得怎么舒服就怎么来。”
陈武认为,人际互动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当别人总是对你很热情,你可能也会觉得,只回一个“好”有点敷衍;如果别人对你很冷漠,你也会觉得这种模式不舒服,从而自己做出调整。
“首先是做自己,其次是用自己最适合的方式交流,不用去揣测别人的动机是什么,尤其是从负面的角度去揣测,更不要随意给他人贴标签。”陈武说,人与人是有差异的,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很正常的。很多人喜欢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去要求别人,但这很容易让别人和自己受伤。“不要去控制别人,如果别人跟你不一样,我们也不要去想太多。和而不同,这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点。”
除此之外,要在做自己的过程中动态调整。想用表情包就用表情包,想简单回答就简单回答,如果真的很担心自己说话被误解,还可以选择打电话。“在沟通中,如果一条路走得很累,就换一条路走。”
“凡事都是一个度。社交中,让别人好,自己不好,会导致内耗;自己好,别人不好,沟通也进行不下去。别人好+自己好,才能寻找到一种平衡,社交才能行稳致远。”陈武说。
(应受访者要求,除陈武外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余冰玥 实习生 张渝翎 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