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东莞,何以“千园共享”?

发布时间:2025-01-10 21:50:30 来源: sp20250110

  绿美东莞,何以“千园共享”?

  既不断增加公园,又以“公园+”思维活化公园

  东莞在全市范围内已有超1200个大大小小的公园,已基本实现“一社区一公园”。以此为基础,结合“百千万工程”和绿美东莞建设,2023年以来,东莞城管提出了要打造“千园共享之城”。

  所谓“千园共享”,即打破公园绿地与生活之间的藩篱,赋予绿地更多服务内涵,让市民从“到公园的游客”成为“共享自然生活的主人”。

  何以“千园共享”,即从“绿起来”到“活起来”,其本质还是做加法的城市精细化管理绣花哲学在园林绿化领域的实践。

  不断地“+公园”,让城市增绿添彩;同时也“公园+”,向绿地“填充”活动内容。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葛宇飞

  图源/东莞城市管理

  口袋公园彰显“微更新”城市美学

  口袋公园顾名思义,一是小而美,二是离家近,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歇息、休闲、健身,使获得感和幸福感能“唾手可得”。

  2023年,东莞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了101个口袋公园。这些新增或改建的公园重点选址在过去没有公园覆盖的村(社区),旨在填补公园服务空白区域。

  立足城市空间发展的实际,东莞的口袋公园多从小块的边角地、闲置地上建设而来,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变废为宝,考虑老幼等重点群体需求,通过对一些公共空间微小而精确的更新改造,带来城市环境上的大改变,彰显出方寸之美。

  莞城街道博厦社区的儿童主题口袋公园把社区老旧设施、场地巧妙“活化”,将原有的残旧活动设施进行更换,设置了儿童游乐设施,并将原来的破烂人行道改装为“微”跑道,将原来车辆乱停乱放的区域改造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南城街道石鼓社区文化巷道口袋公园原为旧村内护坡旁的一个闲置地。这里曾因长期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成为垃圾及建筑废料堆积较多的卫生黑点。后来,社区结合城市更新,升级改造了这片闲置地。

  企石镇东山社区的桂福园,选址社区中无人居住的危房,拆除危房主体,在地基上覆绿打造小景观,将周边陈旧的房屋外立面通过彩绘翻新,并结合社区中零星闲置地建设风格统一的小公园,形成特色的零星组合式口袋公园。

  东莞市城管局园林绿化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近年来已建成的四百多个口袋公园中,大多是在“旧底片”上修修补补,但却追求像“微创手术”一样能重新激发社区活力,使城市“重新生长”。

  口袋公园凸显绿色人文融合之美

  东莞的口袋公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建设中要么充分融入了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红色元素,要么巧妙嫁接时尚元素、流行要素等,以口袋公园这个小却重要的绿色载体呈现城市的“文化资本”。

  厚街镇的鳌台公园对菊湖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进行升级改造,结合东莞唯一“三甲留墨”的鳌台书院,以《鳌台王氏族谱》中描绘的“鳌台八景”为核心意象,打造了公园独特的八大主题景观,搭建成厚街文脉的重要传承基地。

  横沥镇隔坑村围绕着两株百年榕树这个“绿色化石”,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坚持把保留和盘活古榕树的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并配置了隔溪、连廊、艇仔码头、铲蚬文化墙绘以及公益咖啡馆,为周边居民打造一个集园林景观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绿色休闲空间。

  清溪镇以百年榕树为主题建设了土桥古榕树公园、以14棵百年荔枝树为主题而建造了松岗松柏敦公园……这些公园为代代村民留住一片绿色乡愁,不断延续着乡村文化根脉。

  2024年,在“一社区一公园”基础上,东莞市镇两级还计划打造160个口袋公园,重点将通过更新改造品质提升,让老旧公园“旧貌换新颜”,尤为注重城市“一老一幼”群体活动空间打造,依托口袋公园实现老幼活动功能需求,践行儿童优先原则,体现“1米高度看城市”视角。

  “公园+”思维赋予绿地服务内涵

  有了公园绿地还不能闲置,公园要“可观”还要“可玩”。去年以来,东莞城管依托自己负责管养的公园着重尝试打造开放共享试点,让公园绿地“可进入、可体验”。

  《东莞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打造千园共享之城实施方案》在全市共选取了39个配套完善、交通便利的开放共享试点公园绿地进行先试先行。每个镇街(园区)都有不少于1个试点。试点公园绿地在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域,设置公园导览牌、路口指示牌、开放共享区域平面图等,引导市民前往指定区域进行活动,清晰说明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内容和禁止行为。

  面对市民对帐篷文化的时尚追求,在确保服务设施、应急保障相对完善和便捷的基础上,东莞试点公园绿地划设帐篷搭设区域,让市民“抚摸绿意,感受自然”。《深入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五大行动计划》中明确,到2025年全市将划定不少于100个帐篷区,进一步拓宽公园开放的“广度”。

  面对市民对品质生活的新需求,不少公园的管理部门还从供给侧出发,以“公园+”思维积极举办各类活动,拓宽公园的自然、文化和社交属性。

  比如,市中心广场会展西绿地举办的生态露营节以“公园+露营”模式激活市民“微度假”的热情。东城黄旗南香遇走廊以“公园+音乐”模式举办了“火柴盒”音乐会。“火柴盒”音乐会不求规模,更重灵巧与精致,具备可复制性,已在东莞多点开花。

  再如,同沙生态公园以“公园+运动”模式举办2023春季同沙100·春骑百里自行车骑行活动;东莞植物园以“公园+科普”模式举办东莞第四届自然嘉年华;南城以“公园+集市”模式在会展西绿地举办了咖啡文化节。

  “千园共享之城”是东莞立足“双万”城市特色重点打造的三张城市管理名片之一。接下来,市镇两级城管系统还将着力提升公园覆盖密度和广度,联动更多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源,探索多样化的绿地活动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广州日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