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阿联酋的海洋文化(旅人心语)

发布时间:2024-11-22 05:41:05 来源: sp20241122

  奢华的帆船酒店、高耸的哈利法塔、规模庞大的迪拜购物中心……提起阿联酋,人们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是现代化地标性建筑和热门旅游打卡地。然而,穿过高楼大厦,避开车马喧嚣,这里也有传统与静谧。在阿布扎比海滨大道旁的别样“小渔村”,笔者体验到独特的海洋文化之旅。

  日暮时分,烈日的灼热慢慢退去,阿尔巴哈尔海滩上游人渐多,第三届阿布扎比海洋遗产节正在举行:错落有致的木屋里,渔民正在编织绳子和渔网;采珠船停泊在码头,采珠人一边麻利地开取珍珠,一边娓娓讲述采珠流程;演出人员身着传统服饰,一路载歌载舞,穿梭于海滨村落,时而在渔村港口登船望远,时而在香料、海产摊位前驻足交流。慕名而来的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有的学习制作渔具,有的围着采珠人问个不停,沉浸式体验当地传统习俗,领略海洋文化。

  在手工艺展示区,已经连续3年参加海洋遗产节的优素福·艾哈迈德·阿里正在手把手教一个小朋友编织渔网,双手飞舞间,渔网越编越长。阿里说,他常教孩子编织渔网、制作渔具,每次海洋节期间,许多年轻人来学习渔网编织,令他深感欣慰,“这是我们的传统工艺,也是我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联酋地处东西方交流的十字路口,采珠业、渔业和造船业曾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来自东西方的货物交换为这片土地的人们带来丰厚利润。

  伴随海洋贸易的繁荣,阿联酋的造船业得到极大发展。到15世纪,当地匠人的船舶制造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人们能够制造出10多种尺寸、容量和用途各异的船只。制造船只时,工匠会把棕榈树纤维编成绳索,用棕榈树干和进口木材搭建起船体,再把棉花填充进木材间隙,最后用石灰等制成的混合物涂抹船身。时至今日,这些造船技艺依然代代传承。

  海湾地区盛产天然珍珠,阿联酋的阿布扎比、迪拜和沙迦等地都是珍珠的集中产地,采珠业很早便在这里兴盛起来。阿布扎比曾出土超过8000年的珍珠,考古学家推测,当地人可能将其作为珠宝佩戴,也可能用它和美索不达米亚人交换陶瓷或其他商品,这证明珍珠贸易在新石器时代业已出现。

  采珠业曾是阿联酋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为掌握好这项技艺,采珠人需深入了解珍珠生长的海床及其位置,并掌握专业航海技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约有1200艘采珠船活跃在当地。每年5月至9月,采珠人乘船出海,依靠简易的潜水设备下潜至海底,每天采珠长达14个小时。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珍珠技术的推广造成珍珠价格下跌,航运竞争的加剧也令当地造船业面临困境。50年代,阿布扎比石油生产起步,石油产业成为当地经济支柱,采珠等传统行业的光彩逐渐黯淡。

  近年来,阿联酋等海湾国家意识到历史文化资源的宝贵,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尤为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系列与海洋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应运而生,广受国内外游客欢迎:乘坐传统采珠帆船游弋在河道中,听采珠人讲述寻找珍珠的故事;行走在珍珠博物馆一张张老照片和收藏品之间,了解采珠人的生活;穿过采珠人生活的海滨老城,戴上潜水设备体验海下采珠过程……阿联酋阿布扎比推出采集珍珠之旅,迪拜建立起珍珠博物馆,巴林修筑了“珍珠之路”,让游客跨越千年时光,深入了解悠久的采珠文化。

  同时,海湾多国通过举办海洋遗产节,吸引更多民众和游客深入了解海洋文化。卡塔尔已举办13届卡塔拉传统单桅帆船节,通过帆船竞赛、文物展览、作坊展示等形式,展示海洋遗产和文化,沙特、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巴林等多个国家也参与其中。

  暮色四合,笔者看到,“小渔村”中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尝试传统渔具制作,渐渐熟悉了采珠人的日常生活,并跟随民谣跳起当地流传多年的“棍舞”。文化交流、文明交融,如同颗颗珍珠汇聚,愈发明亮,闪烁着温润的光芒。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2日 1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