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新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福建东山:风帆满张 向海图强

发布时间:2024-12-21 15:01:41 来源: sp20241221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大步迈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越过越好,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壮美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民论坛网推出“大国新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报道,讲好神州大地广袤乡村的振兴故事。今天,人民论坛调研组带您走进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一起感受这座海岛县向美向富的特色发展之路。

  “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富饶美丽的蝶岛东山,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介于厦门与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因其形似蝴蝶,亦称蝶岛。

  东山是全国十大美丽海岛县,也是海内外驰誉的“东海绿洲”,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关帝文化”“东山陆桥”“南岛语族”等一批史前遗存和特色资源。在这里代代延续着一个习俗: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谷公”是当地群众在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去世后,对其的尊称。

  从福建到浙江到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过谷文昌,还在一篇题为《“潜绩”与“显绩”》的文章中,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谷文昌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大公无私的革命家风,永远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看见木麻黄,想起谷文昌。”厚积数十载的谷文昌精神,“逾远而弥存”,一代代东山人在谷文昌先进事迹的感召下,砥砺奋进、逐梦前行。今天,东山县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同时,结合其独特的海岛地理特征,成功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这条路线不仅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还充分考虑了当地实际条件,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海岛地区的绿色发展树立了典范。

  在夯实生态基底中统筹“潜绩”与“显绩”

  走进下西坑村,一幅和谐共生的渔村景象展现在眼前。海风轻拂,海浪低语,夕阳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形成一片片跳跃的金色光斑,宛如无数颗璀璨的宝石在海面上闪耀。

  整洁的村道边,渔民们巧妙地利用麻绳和渔网,将浮筒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道道富有创意的装饰。这些浮筒上绘制的章鱼和鲍鱼等图案,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也成为了展示当地文化和生态特色的独特方式。

  下西坑村,隐于东山岛最西端,是一个典型的小渔村。过去,“靠海吃海”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方式。然而,随着渔业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下西坑村开始尝试转型,发展生态养殖、海洋旅游等产业。

  家住下西坑村的许梅贞,自2009年起就在家乡养殖龙须菜。“别瞧它细如毛丝,嫩似芋泥,却用途广泛,除了能喂养鲍鱼,还是果冻、洗发水等厂家的原材料,还可以作为养殖水体中的天然净化剂。”她告诉我们,龙须菜易养殖,生长周期短,投苗最快2个多月便可收成。

  “我们这里的水质清澈,阳光充足,养殖的龙须菜量多质好,营养丰富,总是供不应求。”许梅贞算了一笔账,仅仅是龙须菜一年的收入少则有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凭着生态养殖,她将家中前些年建造的两套小洋楼修缮一新,率先建起民宿。

  下西坑村不仅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养殖村,还以其美丽的日落而闻名。当夕阳缓缓下沉,天空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橙红色,海面上的龙须菜在晚霞映照下,像是被镶上了金边,闪烁着柔和的光芒。望向眼前如诗如画的景色,许梅贞心中充满了满足和喜悦。

  许梅贞的笑容背后,是她对于那份努力和坚持的认可。作为村里第一个敢于尝试新事物的渔民,她没有独享成果,而是无私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海水养殖中,如今,全村龙须菜、牡蛎等海水养殖户达185家,年产值超2亿元。

  在发展传统养殖业的同时,下西坑村积极推进渔旅融合,通过发展海上餐厅、休闲旅游平台和民宿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目前,村里拥有3家海上餐厅、3个休闲旅游平台和5家民宿,每年接待游客数量接近50万人。

  “村里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如建设民宿、开发渔家体验项目等,为村民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渔村的宁静与美丽。”漳州市委组织部派驻下西坑村第一书记颜丽芳介绍说。

  一花引得百花开。作为全市首个生态养殖村,下西坑村成功地将自身的海洋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近年来,东山县在生态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牢牢守住生态“生命线”,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此外,东山县在海岸保护上率先在全省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设高潮位内侧200米限建区,推进下西坑规范化养殖试点,以及八尺门贯通工程、乌礁湾等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东山县还制定了《海洋生态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以全岛海湾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工程为主要抓手,推进全岛海湾、海水、海岛、海滩、海砂等资源的分类保护和生态修复,同时在生态建设上持续投入,每年至少投入5000万元用于绿化1万亩,全岛绿化率超过94%,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占比率92.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从捕鱼到“牧鱼”,从浅海到深海,通过保护和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东山将传统的渔业经济成功转型为以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了从“讨海经济”到“观海经济”的华丽转变。

  在培育经济增长点中统筹“发展”与“富民”

  冬日的澳角海风渐凉,尽管旅游旺季已过,但澳角村的魅力并未因此而减退。这里的冬日景色别有一番风味,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体验不一样的海岛风情。

  澳角村坐落于东山县东南隅,陆地面积7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80亩,山林面积5050亩,海岸线长10公里,是一个集海洋捕捞、海产品加工、水产品养殖、民宿微商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新渔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澳角村在党的领导下,以生态为本,以旅游为业,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澳角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林华忠深刻理解到“发展”与“富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澳角村以党建为引领,打造了“海味党建、号角先锋”党建品牌,锻造了旅游发展、电商产业、渔业生产、水产加工、乡风文明发展的党员先锋队,形成了坚强的组织堡垒。

  “我们依托村里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转化形成发展优势,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林华忠介绍,通过投入3500万元建设国家一级渔港,澳角村拥有了110艘渔船、128家养殖场、38家水产加工厂,创新发展100多家电商企业,形成了“电商一条街”,年销售额超4亿元。

  “兴村富民,产业先行。”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澳角村成功开发了“龙虎狮象”、网红灯塔、观景平台等一系列旅游资源,完善了旅游六要素,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40多家民宿和10家餐饮业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每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除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开发旅游资源,澳角村还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升。村党委投入4000万元用于旅游中路提升工程、兴海大道改造工程等20多个乡村振兴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202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5亿元,村财收入150万元,人均年收入5.8万元,连续六届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

  “澳角村的发展实践表明,地方统筹发展与富民并非遥不可及。”东山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金生认为,通过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旅游带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澳角村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东山县在党建引领下,积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破冰消薄”工作,通过探索村企合作、跨村联建、渔旅融合等多种发展模式,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有效消除了集体经济薄弱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2年,全县61个村集体收入平均为78万元,超50万元的村达34个,占全县总村数的56%,超百万村达15个,占25%,最高的顶西村已突破1000万元。

  “现在我们的钱包都鼓起来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这都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在73岁村民许进坤的眼里,政策好,干部好,样样都变得越来越好。

  在促进乡村繁荣中统筹“传承”与“保护”

  在东山县樟塘镇南埔村,一个由传统渔村向文化村落转变的故事正在上演。这里,老厝得到了新生,新村民带来了新风尚,文化与经济在这里交融,乡村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

  南埔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是漳州市的“海岛民俗旅游文化村”。村里50多座的老厝,既有南洋风情,又有闽南海洋元素,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老厝逐渐凋敝,村民无力修复,也缺乏经营渠道。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聚焦老厝修缮需要本土化和在地化原则,通过‘筑巢引凤’策略,以村集体收储、租赁、租借等方式发布‘英雄帖’。”南埔村党总支书记谢桂妹说。

  一时间,南埔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渔村,成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创客前来驻扎。他们采用“认养”的方式,对23座老厝进行活化利用,将一些原本闲置的小型农业设施用房,如猪圈、牛棚、杂物间等,进行了创意改造和设计。

  这些被称为“新村民”的艺术家和创客们,身份各异:画家、古玩收藏者、演员、咖啡师……他们将各自的文化业态融入到老厝,经营内容涵盖了古琴、收藏、字画、茶艺等多个领域,极大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因南埔村宗姓为谢,按照古代的居住规划,25户为一里,同时为了寄予感恩之情,村民们将这个文化小村命名为“谢谢里”。目前,这些“沉睡”的古宅正逐渐“复苏”,成为南埔村乃至周边地区文化和旅游的新亮点。

  “组织有温度,党员有干劲。我对南埔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作为“谢谢里”文化小村成长的见证者、参与者,古玩收藏者陈孝键被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眼下,他的“古陶瓷+”铺子已成为当地文化传承和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将背街小巷改造为石板路,把旮旯杂地打造成口袋公园,增设古香古色的凉亭……南埔村秉持保护村落历史肌理的原则,从基础设施配备入手。同时,村庄还串联了现有的田园综合体文旅研学项目,依托谷文昌先进事迹现场教学点“谷泉涌流”红色文化旅游,将南埔村打造成了一个集文化、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隅之光,折射的是东山深厚的历史传承,也展现了其在新时代的创新活力。

  “东山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方,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便利的交通、稳定的电力供应、高效的物流服务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让我们企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谈起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已在东山生活33年的台湾元煌集团总裁吕榜洲直言“变化太大了”,而今,他更是觉得来对了地方。

  东山,和许多沿海城市一样,因海而生,也因海而兴。从“浅蓝”迈向“深蓝”,从“颜值”迈向“产值”,从“线下”迈向“线上”,东山县在生态养殖、乡村文旅和特色农业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2023年1-9月,东山县水产品总产量35.04万吨,同比增长5.15%,增幅排名全市第一,特色农业产值达到了84.47亿元。

  正所谓一路通,路路通。数据显示,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东山县接待游客数量达到81.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10.97亿元。

  “循‘点赞’轨迹,学‘谷公’事迹,创一流业绩。”东山县委书记何霭表示,东山将以谷文昌先进事迹为“源”,赓续前行,拼搏进取,有力有效推动东山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

  向海图强千帆竞,踏浪而行卷千澜。今日东山,正展现出生态和谐、城乡共融、产业兴旺、文化繁荣、活力四射的全面发展态势,在新的岁月长河中,必将交响出更加嘹亮的音符。(作者:人民论坛调研组)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