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5:27:04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社 北京11月14日电 题:西藏如何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 杨涛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诸如“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等朴素生态观念,为各族人民所熟悉,形塑着中国人看待自然的价值观,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之中。
今天,在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共二十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进一步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前进方向。西藏作为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正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稳步向前发展。
近年来,西藏生态保护工作在国家工作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历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都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将西藏定位为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西藏生态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到“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成群的黑颈鹤在西藏拉萨当雄县阿热湿地觅食。李林 摄与此相应,国家给予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以法律、项目和人才上的大力支持。例如在立法上,中央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立法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其中既有专门针对青藏高原的国家立法,如2023年以全国人大立法形式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也有涉及青藏高原的其他国家层面立法,如202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202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从源头保护长江、黄河生态环境。从国家层面为一个地域的生态立法,在全国是少有的。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西藏工作中的四件大事——“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都不能缺、也不能有短板,都要协调好。推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的建设,需要科学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国际关系之间的协调工作。
首先,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世界工业化国家大多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困境,为经济发展付出极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西藏自治区充分发挥上千年的高原生态智慧,在中央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推动绿水青山转化成为金山银山。生态旅游、有机高原食品、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绿色建筑等一批绿色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22年,西藏数字经济加快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布局,增加值突破200亿元(人民币,下同)。在建的川藏铁路以成为绿色道路为目标,规划设计时主动避让环境敏感区,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工程方案,采取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最先进的生态环保技术。
川藏铁路拉林段高原复兴号通过西藏林芝朗县堆巴磄。魏方合 摄其次,统筹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确保最普惠的福祉。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坚持环境就是民生的理念,西藏将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障各族人民的环境权益。另一方面,坚持生态富民理念,通过投入大量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推动生态领域绿色就业、创业和增收。“十三五”扶贫攻坚期间,自治区每年为大约70万人提供生态岗位,即使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阶段的2022年,生态岗位数量仍保持在44.81万个;2018至2022年,落实各类生态补奖资金663.9亿元,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致富,苗圃培育、家庭旅馆、碳汇技术等生态领域创业活动蓬勃发展。
最后,统筹国内与国际关系,建设世界生态文明高地。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积极在生态领域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全球气候加速升温日益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减少碳排放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在节能减排方面,中国大力推动西藏的水能、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建设,使西藏在2015年实现电力自给,告别“烧牛粪、砍薪柴、挖草皮”时代,有力保护了青藏高原植被和清洁空气,2022年的生态环境监测显示,西藏空气质量位于全国前列,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99.5%;此外,截至2022年底,西藏累计向区外输出清洁电力114亿千瓦时,相当于向地球大气中减少113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在植被保护方面,中共十八大以来,通过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西藏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2.31%,极大增强了青藏高原的碳汇能力。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西藏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加强河流水质监测和农业水源污染防控,确保了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跨国河流的水质达到Ⅱ类标准,让下游国家和地区也拥有清洁的水源。
2020年6月,西藏山南市扎囊县,工作人员对西藏首座多碟共焦塔式聚光集热器的电力设施进行验收。宋卫星 摄新征程上,美丽西藏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今天,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贯彻落实、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成果加快应用、生态环保投入机制逐步健全、传统生态文化不断挖掘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青藏高原上展开,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西藏力量。(完)
作者简介:
杨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从事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提供智库报告30余篇,出版专著《西藏产业互动的共享式增长效应研究》《西藏那曲牧民定居后生活能源消费及其保障》《西藏民主改革60年·生态环境卷》(执行主编)《从重负到自如:西藏农牧民宗教消费的贫困效应变迁》。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