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评论员:焕发文化和自然遗产新光彩

发布时间:2024-12-29 23:19:16 来源: sp20241229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提供了行动指南。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多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申报世界遗产59项,位居世界前列。纵贯南北的北京中轴线彰显“中正和合”、巴丹吉林沙漠的斑斓湖泊映照着连绵沙山、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供数千万水鸟迁飞……文化遗产亘古亘今,自然景观奇崛壮丽。守护好这些宝贵资源,就是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赓续人类文明的基因,泽被后世,任重道远。

  文化和自然遗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摆在首位的始终是保护。这些年,从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提高全社会遗产保护意识,到中央财政投入6亿元,支持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再到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面积突破7.9万平方公里……我国遗产保护之路走得扎实稳健。进一步提高遗产保护能力,还须瞄准整体性、系统性,多方联动推进生态一体化保护、文化遗产统一监管,呵护自然珍宝、擦亮文化瑰宝。

  世界遗产是活态遗产,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下和未来;不仅需要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仅仅将文物锁在库房里,将自然与人类分隔,会失去它们应有的价值。只有融入现代生活、城市更新、时尚潮流乃至网络热点,才能让世界遗产真正“活起来”。比如,博物馆是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场所,如今通过数字化、影像化,文化遗产实现了二次开发。“非遗微短剧”走红,助推一批小众目的地旅游走热,丰富了文化产品供给,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在擦亮特色文旅、生态旅游名片的同时,保存好历史文脉,守护好绿水青山,考验着各地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关系的能力。平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能让独特的世界遗产永葆青春,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积极引客来,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世界游客感受我国人文之韵、自然之美。加速“走出去”,开展多种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摸索文化贸易创新发展模式,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贡献中国方案。

  申遗成功是保护和发展的新起点。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把珍贵的遗产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推动遗产资源更好融入社会生活,以实际行动让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