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8 04:39:41 来源: sp20241128
中新网 北京1月12日电(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新刊《自然-城市》创刊号发表一篇观点文章称,手机数据可作为重要手段,精确及时地定义何为城市。文章作者提出,精确和全球性的城市定义,对于成功执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法律与政策十分重要。
该观点文章由通讯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Paolo Santi联合北京大学等中外合作者共同完成。他们介绍说,最早的城市可能建立于5000年前,位于如今的伊拉克境内和周边,随着农业收成可以支撑增长的定居点而形成。此后城市在全球涌现,有些变化成了都市区,许多发生了形态和规模改变。例如,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了数个城市,汇聚成一个“巨型都市”,有超过8000万人口,而美国的波士顿、纽约、费城和华盛顿特区如今也形成了近乎连续的城市带。
最近联合国人居署的一份报告提出对一个全球认可的城市定义的需要。现有的城市定义倾向于关注人口密度或卫星图像所见的建筑布局,但这些变量均未关注人的流动(如市区通勤者),而这些流动维系着今日不断变化的城市,将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联系起来。因此,最新发表观点文章的作者提出了对城市一般定义的标准,包括可理解、具有普适性和易接受,同时对不断增长的城市科学研究界适用。
文章作者认为,通话详情记录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形式的手机数据,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启发来理解什么构成了一座城市,以符合拟议的标准。这些匿名数据可以提供一定地理区域内人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可揭示人在昼夜中的出没情况。重要的是,手机数据提供了世界各地一致的收集机制,且独立于国家人口普查。
文章作者团队提醒指出,手机数据也有其局限:首先,手机数据受到私人公司保管,并通过保密协议和隐私条例形成对外保护。同时,这些数据本身可能会过度代表某些人群,如较年轻和较富裕的用户。
他们总结说,不过,这一方法能够促进不同地理范围的研究和比较的可重复性,为科研界带来宝贵获益。
施普林格·自然向媒体发布本信息时强调,《自然-城市》最新发表的这篇为学术观点文章,而非研究论文,并且也已经过同行评议。(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