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4:27:59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社 呼和浩特9月15日电 题:“手作之美”启中式浪漫 匠人精神打磨“中国高定”
作者 奥蓝 张玮
柔软的羊绒围巾和精美的真丝面料做“画布”,纯天然桑蚕丝为“彩笔”,数十年经验的绣娘作“画师”……
“忙翻天了,得加班加点地干。早上5点爬起来就开始张罗。这个中秋假期又要在加班中度过了。”今年海外的订单一笔接一笔,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的绣娘们和她们的“话事人”于和平,从开春到现在一直就没闲下来。
“刚完成一笔发往爱尔兰的千件双面绣玉龙摆件订单,这个月,大家又开始绣给俄罗斯的契丹刺绣羊绒披肩订单和发往日本的双面人物刺绣摆件订单。”于和平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契丹刺绣的传承人,也是宁城县一家契丹御绣工作坊的老板。“客户很通情达理,不会催工。他们知道我们的绣品都是纯手工,工期长。绣娘大部分是农民,田间还有活计。”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的国家、省(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翻开名录,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历千百年技艺沉淀,匠心手作、独一无二的中式浪漫。如今,随着文创产业的兴起,这一波“中国高定”出海了。
巴掌大的双面绣摆件,一个成熟绣娘需要“朝九晚五”绣一周;刺绣旗袍的工期约150天左右;一米以上的双面绣屏风,要绣半年以上……
“我们做的就是高端的手工刺绣,即使是最普通的虎头鞋,也要讲究‘平齐顺匀和密光’,很考验刺绣功底。”于和平告诉记者,高端的刺绣旗袍、有地域特色的双面绣摆件卖得最好。
8月30日,内蒙古呼和浩特,第八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契丹刺绣展品。 奥蓝 摄中秋前后,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的草编工艺品也迎来销售旺季。据统计,突泉草编工艺品年产量达300万件。
“这些‘高定笤帚’是我们的亮点。选用的是优质的美国长纤维高粱草,经编、粘、插等多道工序。”李凤华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突泉草编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今年一整个夏天,她都在带着草编艺术品“赶场”各大展会,入秋后则返乡带着乡亲们做订单。
她告诉记者,今年收获的订单不仅新增了来自粤港澳地区的客户,还有不少来自美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海外订单。“在海外客户看来,这些既实用又美观,还富有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艺术品很吸引人。”
李凤华介绍,突泉草编按照制作材质分为纤维编织品、玉米叶编织品、竹藤编织品等300余个款式,经拆捆、脱粒、编织、加工、包装等28道工序,制作出精致传神、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艺术品。
2023年10月25日,内蒙古兴安盟,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突泉草编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凤华整理编好的草编作品。(兴安盟官方供图)“咱们这样的纯手工艺,在国外相当吃香。”作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铁丝编织灯笼有300多年的历史。杜学龙是传承人,如今带着老家锡林郭勒盟的父老乡亲们制作铁丝灯笼销往世界各地。
杜学龙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有一个合作了14年的销售点,“我们的灯笼在马来西亚等地非常受欢迎,每次都是按集装箱计量发货。”
铁丝编织灯笼如今也在与时俱进。杜学龙告诉记者:“我们尝试将不同的文化符号融入创作,比如,蒙古包样式的灯笼,剪纸作品做装饰的灯笼,毛线钩针作品的灯笼……”(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