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0:23:04 来源: sp20241201
【法眼观·守护文物和文化遗产】
形若孔雀开屏,绚烂夺目的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给人无尽遐想的半身卧佛造像……深秋时节,漫步于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如同聆听到一曲世界石窟艺术的巅峰绝唱,韵味悠长。
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延续至明清,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这是继敦煌莫高窟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目前重庆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不久前,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市大足区举办。来自中国、英国、挪威、日本、巴基斯坦、伊朗、尼泊尔、阿富汗等国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就石窟寺保护中遇到的共性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论坛上,重庆筑牢大足石刻保护法治屏障的举措和成效,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肯定。“一定要保护好大足石刻”,“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
跨系统协作 织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法治网
“大足石刻一共有75处石窟、5万余尊造像和10余万字的铭文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散布在全区18个镇街,多数散存于偏僻的荒郊野岭,安全保护难度大。”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龙伟说。
担任大足石刻研究院安全保卫处副处长的杨光宇,1995年从部队退伍后当过7年一线安保员。当年发生的多宝塔佛首被盗等案件,让他记忆犹新。虽然案件最终都破获了,被盗文物也被追回了,但对石刻造成的损害却再也无法弥补了。
“后来研究院加强了‘人防’和‘物防’,还增加了‘犬防’等措施。2004年建成入侵报警与视频监控相结合的安防系统,2008年建成了全国文博系统首例野外多点安防集中管理系统。”佛首被盗案发生后,杨光宇和同事轮流在现场驻守了整整1年时间。但面对散布各处的几万尊造像,光靠研究院自己派人守护无疑是“杯水车薪”。
1998年出台的《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为大足石刻的保护管理立下规矩。为了更加适应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重庆市人大于2017年颁布了《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这是重庆第一部关于单个重要文化遗产的专项地方性法规,标志着对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保护进入了专业化、正规化和法治化轨道。2022年12月,重庆市人大又根据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需要,通过修正条例扩大了大足石刻的保护范围。“原来的条例管辖范围只限于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和石篆山等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正后的条例将舒成岩摩崖造像和妙高山摩崖造像纳入管辖范围,使其更加适合大足石刻的保护研究和管理实际。”龙伟说。
大足区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打破部门和地域限制,为高标准一体化推进大足石刻系统性保护利用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大足区人民检察院与大足石刻研究院签订协议,双方分别立足于公益诉讼和文物保护职能,建立对口联系、信息共享、联合巡查、调查取证等11项协作机制。大足区人民检察院还通过主动走访,准确掌握了全区887处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实行“清单上墙、责任到人”。重庆市人大和大足区人大推动在大足石刻宝顶山建成的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为全国首家集专业化检察办案、恢复性司法保护、综合性法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创新基地。
跨专业协作 探路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
2020年4月1日,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出台指导意见,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重点领域。大足区人民检察院随即在重庆首创“文化遗产检察官”工作机制,在大足石刻博物馆设立“文化遗产检察官办公室”,由区检察院4名“文化遗产检察官”驻点轮值,负责线索受理、联合巡查、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工作,同时聘请大足石刻研究院4名专家兼任助理,提供文物认定、价值评估和修复建议等专业支持。
2019年,大足区破获两起古墓葬盗掘案。“文化遗产检察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向兼任助理的专家咨询古墓葬的史料参考价值和实物价值,确定其公益属性,又共同到现场勘查核实确定损失和修复方案,召开联席会听取专家对诉讼请求的意见。2020年9月,大足区人民检察院向区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诉请判令犯罪嫌疑人分别承担两座被盗墓葬保护修复工程的费用并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区法院经公开审理后判决支持检察机关的诉讼请求,这是重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文化遗产是不特定的多数人所享有的‘精神文化’权益,但司法实践中往往忽视了对其所承载的公共利益的保护。”大足区人民检察院检察五部主任龙云认为,综合运用民事和刑事法律手段,通过刑事打击、公益保护和法治宣传,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全方位保护。
2021年9月,有群众反映大足区南山山顶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文峰塔,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较为严重。“文化遗产检察官”经调查核实并咨询专家意见后,向履行文物保护责任不力的单位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并邀请反映情况的群众代表和文物保护专家持续跟进、全程监督,最终使文峰塔得到了妥善修缮。
“文化遗产检察官”队伍和特聘专家助理团队组建以来,已开展联合巡查和各类专项巡查30余次,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4件,推动有关部门修缮文物13处,消除文物安全隐患14处,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经费700余万元,同时直接推动了73项“非遗”的保护传承。
“公益诉讼能带来很好的法治宣传效果,我们希望以此推动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形成多方联动、合力推动、齐抓共管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大足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游强说。
跨区域协作 共建川渝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
川渝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川渝毗邻地区安岳等地的石窟艺术,也呈现出“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相融相连的特点。规划建设中的“大足学”以大足石刻为研究主体,但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大足石刻,也包括川渝地区现存的2850余处石窟造像。
大足区人大通过和四川省广元市、安岳县等市县人大共同调研和充分沟通,针对两地石窟寺保护面临的法治宣传普及不够、专业人才匮乏和资金投入不够等问题,在《关于川渝石窟寺依法保护的建议》中提出,突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探索建立川渝石窟寺联合立法机制,受到两地相关部门重视。
2020年6月,大足区人民检察院与四川省乐山市、重庆市武隆区两地检察机关签订协作意见,构建起川渝地区首个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跨区域合作机制。大足区人民法院和四川省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推动两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区域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和精品打造,共同擦亮“资足常乐”文旅品牌。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大足区人民法院、大足区人民检察院,四川省安岳县人民法院、安岳县人民检察院,在这一天共同签署了《大足石刻文化遗产生态司法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共建大足石刻文化与环境司法保护战略合作机制。同时揭牌的“资(四川资阳)大(重庆大足)文旅巡回法庭”构建了受理举报、移交处理、巡回审判协作机制,将定期开展“普法+科普+文旅”相结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宣传活动。
“我国现存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共5986处,其中8项13处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位在现场参加仪式的全国人大代表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跨区域协作共同筑牢守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法治屏障,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的样板、传承利用的示范、文旅融合的标杆。”
(本报记者 张国圣)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