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21:18:45 来源: sp20241222
金秋十月,广袤田野上绘就了一幅幅绚烂的丰收画卷。北方收玉米,南方割水稻,杂粮和水果等经济作物也陆续成熟,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已收获54.8%,进度同比快1.7个百分点。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收获高峰期。
吉林梨树:多个视角看丰收 300多万亩玉米正在收割
吉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眼下,那里的秋粮已开始陆续收获。在吉林省梨树县,300多万亩玉米正在收割,近年来,当地持续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粮食产量逐年提升。今年,梨树县的收成怎么样?保护性耕作又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
总台记者 韩子乔: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吉林省梨树县,这里每年能产出40多亿斤粮食,是我国产粮十强县。眼下,吉林省的秋粮开始陆续收割,其中玉米刚刚起步,目前是收获了一成。
从高到低,先从太空俯瞰,您现在看到的是吉林一号卫星从50万米高空拍摄到的梨树县的遥感影像,梨树县位于松辽平原腹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造就了我国的大粮仓。今年这里的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73万亩,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玉米。
当地打破农户之间土地的界线,以相对集中连片的300公顷土地为1个生产单元,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像这样的生产单元梨树县已经打造了45个,这种新型的农业种植单元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农机具的作用,进行更加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
效果如何?此时此刻,在我们所处的田块当中,有3台农机正在进行作业。收割玉米并不只是把玉米棒掰下来那么简单,收获的玉米如何脱皮?田中的秸秆要怎样处理?过去要多台农机下地,但今年这里新打造的农机,一台就能“包圆儿”全部作业。
首先,收割机会对田中的玉米进行精准摘穗,并完成脱皮、装箱操作,做到颗粒归仓;同时,对秸秆进行处理,根据地块的特点采取不同程度的还田方式,需要还田的秸秆进行粉碎,不需要还田的直接打包带走。这种“包圆儿”式收割方式不仅减少了人力物力,更减轻了农机多次下地对土壤的破坏。
收割之后的田中有很多覆盖的秸秆,这就是当地保护性耕作的核心——秸秆还田。简单说,就是每年秋收之后将部分秸秆留在田中,相当于给黑土地盖上一层被子,这样能够减少风蚀和水蚀的侵害。这里的玉米种植排列也很有讲究,像这条今年种植的位置来年会休耕,而今年休耕的位置来年进行种植,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让黑土地得以休养生息。通过秸秆还田、交替种植的方式,可以让化肥的使用量降低10%,但产量能够提升8%以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现在我们进入到的是实施保护性耕作10年时间黑土地的剖面,能够明显发现,玉米根须长度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玉米根须达到了将近1米,而没有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根须是在半米。
秸秆留在田中,可以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土壤会更加疏松,也更有利于作物根系的深扎。同时秸秆腐烂之后会不断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进一步培肥地力。经过连续10年的监测,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每立方米蚯蚓的数量能够达到60~100条,传统种植地块的10倍左右,土壤表层有机质的含量增加了20%以上,这些都是稳产增产的原因所在。如何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今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了380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每年秋收,我们在田间地头都能看到新变化,农机有变化,种植方式有变化,但是在保护黑土地中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的理念始终都没有变。眼下,吉林省的粮食主产区正陆续收获,我们也希望把这份丰收的喜悦分享给更多的人。
山东潍坊:夏玉米机械化收获 助推富民增收
山东潍坊安丘市全面推广夏玉米机械化收获,提高作业效率,助力富民增收。
在安丘市景芝镇一家庭农场的夏玉米示范田,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同时作业,现场一派忙碌景象。
安丘市景芝镇金景粮蔬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 刘兰涛:我们采用籽粒直收的机械化收获方式,5台机械1个小时可收获60多亩,3000亩5天就可完成收获任务,省工省时省力,提高了收获效率。
今年,安丘市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各个环节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农机农资保障工作,提高了夏玉米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程度。据了解,安丘全市夏玉米种植面积约60万亩,机械化收获率达到98%以上,目前,收获进度已经达到90%以上。预计1周之内夏玉米可收获完毕。
安丘市农业农村局生产管理科科长 赵凯:今年,我们在玉米生产方面开展了规模经营主体单产提升行动,组织48个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参与,面积达到了15000亩。产量达到了(亩产)700公斤左右。
江西上栗:“一田三收”促增产 农民丰收忙
在江西萍乡上栗县,当地创新种植模式,将水稻种植、鱼类养殖和螺蛳养殖结合,实现“一田三收”。眼下,这里的1500多亩“稻鱼螺”生态种养基地首次迎来丰收。
在上栗县赤山镇黄田村的稻田里,两台收割机穿梭不停,切割、脱粒、粉碎稻秆一气呵成,田里与水稻共生的田螺、禾花鲤也迎来丰产,稻田边,萍乡市农科研究中心技术员紧张忙碌着对稻谷、鱼和螺分别进行测产。
上栗县赤山镇种植户 高小年:目前我们从今年的测产情况来看,我们螺的产量能达到400斤以上(一茬),鱼的产量能达到100斤(一茬),那么螺和鱼的年收入就能达到4000~5000块钱一亩,再加上我们本身大米的销售价格,我们一亩地的产值将近8000块钱。
经过测算,每亩年产量田螺达到了1000斤、禾花鲤不低于200斤、稻谷达到了800斤,效益远高于单一种植水稻。
据了解,“稻鱼螺”生态种养模式,是让鱼螺排泄物转换成肥料,用田螺松土促进水稻生长,水稻落花和田间虫草供鱼螺捕食,实现“稻因鱼螺而优、鱼螺因稻而肥”。
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吴海军:生物繁殖方法,还有用的是有机肥,所以我们米的品种的品质是非常优良的。
上栗县加强与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的对接,积极构建“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相融合”的全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当地推广稻鱼螺综合种养1500余亩,带动田螺规模化食品加工企业10余家,田螺食品年销量达1万吨。
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吴海军:我们在慢慢进一步完善中,包括还有一些设备、种源,我们都在进行筛选,所以说这个技术进步空间还有很大。
青海乌兰:近7000亩藜麦收割忙 绘就高原好“丰”景
藜麦是一种高价值的粮食作物,因其高蛋白、低糖的特性,近年来成为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健康食品。眼下,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近7000亩藜麦迎来丰收。收割过后,这些藜麦将被精加工成各类产品销往海内外。
总台记者 崔建军: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乌兰县的一块藜麦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这里种植的千亩藜麦已经成熟。从空中俯瞰,不同品种藜麦成熟的麦穗呈现出火红、金黄、紫红等色彩,整块田地宛如一幅天然油画,美不胜收。
这两天,当地正忙着用收割机采收藜麦。这块种植基地负责人告诉我,现在全部采用机械化收割,预计1周左右收割完成。针对藜麦的植株特性,他们对收割机进行了改良升级。
为什么要改良?这些成熟后的藜麦植株长得非常高,最高能够达到近2米,所以相较于小麦和青稞等一般的粮食作物,藜麦的植株要高出不少,如果采用以往常见的收割机收割,容易将藜麦的麦穗打掉,加大粮食机收损耗率。而改良后的收割机专门针对藜麦设计了专用割台,能够在加快收割速度的同时,降低机收损耗,从而提升收割的效率和质量。
乌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海拔在3000米左右,这里北依祁连,南靠昆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土地水质比较纯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藜麦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我们常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国最早取得藜麦品种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同时也是我国首个获得藜麦育种资质的单位就落户于此。我所在的这片基地,种的全部是当地自主研发培育的藜麦优良品种,我身旁的这些就是“青藜1号”。
成熟后的藜麦果实长什么样?藜麦果实外部有一层颜色丰富的表皮,我们轻轻把它揉搓开,就能看到里面白色的籽粒,颗粒非常饱满,相较其他品种,它的口感会更好。
近年来,为了将藜麦种业做大做强,乌兰县落实资金支持企业建设藜麦良种繁育基地,除了“青藜1号”,当地还培育出三江藜等适合柴达木地区种植的藜麦品种共8个。今年,当地企业还首次取得藜麦种子进出口许可证,真正攥紧了农业“芯片”,端牢了粮食饭碗。
良种研发和粮食生产只是第一步,为了加快原粮转化率,乌兰县鼓励当地企业加大藜麦产品研发投入力度,扩大藜麦原粮精深加工,目前已生产出10余种藜麦产品。
像藜麦米、藜麦饼干、藜麦麦片、藜麦挂面等,品种非常丰富。通过多渠道拓宽市场,采用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方式,这些优质藜麦产品已经走上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千家万户的餐桌。今年还首次远销加拿大、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据统计,今年乌兰县共种植藜麦7000亩,预计总产值超1000万元。
如今,乌兰县所在的海西州正致力于打造藜麦仓储物流集散中心。从研发育种、精细种植、精深加工再到销售配送,一条藜麦的全产业链条正在加速成形。这不仅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结构转型升级,更将助力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