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何以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源动力”?

发布时间:2025-01-10 20:02:13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网 上海3月7日电 题:新质生产力何以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源动力”?

  记者 樊中华

  上海黄浦江边,曾经的“远东第一电厂”杨树浦电厂的煤灰仓如今“头顶”太阳能光伏板傲然伫立,通过光储充一体化系统为周边公共设施提供源源不绝的绿色电力;在长宁区,一条条“智慧工业链”自此“出发”,延伸至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上海黑湖科技通过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助力2.5万余家企业实现“智造转型”。在百年豫园,数字人转动司南,开启龙年元宵元宇宙灯会,游客通过AR体验虚拟与现实交融的绚烂“山海经”奇观,短短几天,数字科技带动豫园商圈客流逾400万人次,拉动消费数千万元。

  这只是上海以数实融合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冰山一角”。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增长17.2%。“新质生产力”成为挈引上海经济增长当之无愧的“强引擎”。

2023年9月,东方明珠与上海航天打造的太空舱是全国首个“航天+元宇宙”的线下沉浸体验场馆。东方明珠供图

  数实深融释放“新质势能”

  近年来,上海一端加速链接前沿科技研发,一端构建具有梯度性、承接性的产业发展路径,在数实深度融合下不断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势能。

  “上海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丁国杰分析,上海目前已形成了“(2+2)+(3+6)+(4+5)”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大先导产业无论在产业链完整度、龙头企业聚集度还是在创新成果产出量上都处于全国前列;未来产业已于16个细分领域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了一批闪耀的“未来之星”。

  这意味着数实融合的新质生产力已在上海的产业发展路线中牢牢扎根,渐成枝繁叶茂之势。

  在制造领域,上海累计建成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3家、示范工厂19家、优秀场景111个,培育“工赋链主”25家、工业互联网平台34个。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已建成的智能工厂中,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带动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

  在信息消费领域,2019年至2023年上半年,上海市信息服务零售额除2022年因疫情影响外,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占据全国33%的网络游戏市场,40%的在线中长视频市场,60%的金融信息服务市场,70%的O2O生活服务市场,90%的网络文学市场。

  新质生产力强劲的动能使“面向明天”的未来产业也充满了发展底气。仅浦东新区,即目标到2030年,未来产业达到3000亿元左右规模,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出的机器人。 记者 汤彦俊摄

  政策给养聚焦“硬核引领”

  2023年,随着国产大飞机C919一飞冲天,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鸣笛远航,上海再次因为“硬核制造”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引导前沿科技脱虚向实,不断向“硬核”产业迈进始终是上海近年来的发展“关键词”。针对科技发展与产业布局的每个领域、环节和阶段,上海都在第一时间通过政策予以正向引导,助使产业健康落地。

  例如2020年4月,上海率先发布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此后三年间,先后发布“上海在线新经济发展白皮书”和产业地图,指导和规范产业健康发展。今年1月起实施的《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则针对当前痛难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目标要求下,从梯度培育数字经济经营主体、集聚激发产业活力的创新要素等六方面再次“刷新”在线新经济内涵,“升级”政策引领力度。

  近年来,上海更以政策“护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先后出台实施汽车芯片、合成生物、AI大模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商业航天等领域创新发展支持政策,实施四大新赛道和五大未来产业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元宇宙、区块链、计算生物学、智能机器人、基因治疗、高温超导等创新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等,全力“蓄能”新质生产力。

  在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院长廖运发看来,汹涌澎湃的数字科技浪潮下,上海能密切关注并迅速拿出“行动方案”,对促进数实融合、以数强实意义重大,“如近两年AI大模型突破不断,上海设立了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态社区‘模速空间’,不到半年已吸引近60家优质大模型初创公司入驻,对产业的成长发展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硬核”导向也使诸多科技企业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玩出梦想科技 CMO朱然说,根植于上海肥沃的创新土壤,公司成长为全国少有的全栈式自研空间计算设备企业,目前正持续推动三维信息技术革命,致力于为未来智能与未来空间领域作出贡献。

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中展示的工业元宇宙。 记者 樊中华摄

  场景先行孕育“全链创新”

  当前,与日俱进的科技发展不断对场景应用提出更高要求,新的技术急需场景来验证能力,而大量的场景价值也亟待科技赋能激活。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指出,上海近年来通过场景打造,为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提供更多创新应用和示范试点的空间,为产业发展带来不断探索、试错、完善、发展的正向牵引力,也形成了产业和应用联动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新范式。

  在多年的前瞻布局与系统发展下,数字科技与万千场景对接,已使上海的数字经济呈现出明显的“链式发展”特征。

  这在工业制造领域尤为明显。例如围绕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的研发、制造与交付,中国商飞形成了无边界数字化系统、无线折叠式工厂等数字化解决方案,构建起了业界全球第一个5G工业园区、全国第一个5G全连接工厂、全国第一个工业元宇宙园区。

  大飞机构建的产业链带动了更多新兴科技产品的诞生,触发了更多应用场景。时的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MO蒋俊曾表示,借助上海商飞C919大飞机庞大完善的供应链,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生产制造与安全性都有更可靠的保证,完备的创新链成为“低空经济”蓄势待发的基石。

  在更多领域,“上海创新链”已延至海外,辐射赋能。中国精准医疗企业思路迪诊断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FDA、CE等国际机构注册百余项;西井科技的无人驾驶新能源重卡穿梭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哈里法港码头;AI算法公司合合信息的财税机器人助力德国百年企业实现发票与订单的数字全流程管理……

  而近年来,上海也在不断确立行业“链主”企业,持续扩大雁阵带动效应。官方表示,到2025年,上海将形成10个试点示范园区、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3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40家“工赋链主”、50个超级场景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引领格局,打造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高地。(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