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4 10:06:10 来源: sp20241214
编者按
昨天是全国第11个老年节,今年10月是全国第14个“敬老月”,今年敬老月的主题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无障碍环境共建共享”。上海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达到553.6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8%,这意味着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如何应对庞大而迫切的老龄需求?如何提前布局适老化的社会环境?围绕养老“一张床”,在上海,医学院校、大型三甲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纷纷行动起来,走出不少新步点。
■本报记者 李晨琰
“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年老之际,如果有一群活泼的年轻人能来陪我,多好!”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00后毕业生史雨晴,入职上海百福居颐养护理院已有大半年,与老人打交道越来越顺手,“这里的老人和我爷爷奶奶一个年纪,他们都把我当孙女。”
00后正在成为养老行业的生力军。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的一组毕业生入职数据显示:约5年前,近八成毕业生流向了综合医院或康复专科医院,仅一成不到的毕业生去了养老院、护理院等社会养老机构,而如今,这一比例已提升至近四成。对这群00后而言,拥抱“银发行业”不再是备选项。“银发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曾被当作退路的跳板,如今被视作充满机遇的新领域,由此也留给医学院校一道大题目:当前,如何培养养老行业所需的新人才?
康复学院改革,年轻人的本领更“适老化”
“正式入职前,其实我有不少担忧,比如,老人家会不会脾气不好、很难沟通,年轻人会不会格格不入。”带着一串问号,史雨晴这个2001年出生的辽宁女孩走进了养老院,经过大半年与老人的相处,她不仅打消了顾虑,还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成就感。
“其他人要给潘老伯做康复他都不肯,只认我。”史雨晴口中的潘老伯今年64岁,因脑卒中留下后遗症,手部关节僵硬,正常抓握都成了难题。然而,潘老伯很排斥康复治疗。
“第一次做康复,我连他的手都没碰到。”史雨晴记得,第一次见面,潘老伯发了很大的火,还喊着让她不要再来。就此退缩?史雨晴不甘心。“我不会弄痛您的,痛了我们就立即停止,好不好?”连哄带骗下,潘老伯的康复开始了。
在每天20分钟的手部关节康复下,潘老伯的右手渐渐可以握拳了,如今已能辅助左手完成一些日常基本动作。“这份对养老岗位坚定选择的背后,有性格使然,但最根本的还是专业给的底气。”史雨晴说。
报告显示,我国康复需求总人数达4.6亿人,主要包括老年人群、术后人群、慢病人群和残疾人群,与之相对的却是康复人才明显不足。
“老龄化社会对康复治疗的需求倍增,进一步加剧康复人才紧缺的局面。”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党总支书记王红告诉记者,早在2015年,康复学院便掀开了人才培养新篇章,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旨在培养一批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让一批年轻人手持“本领”迈入“银发行业”。
“贴”着社会需求而设立的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定走应用型道路。“康复治疗学专业涵盖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三大方向,四年本科时间里,如果把这些都学下来,恐怕只能泛泛而过,很难精通。”王红说得坦率。学院的一项调研也印证了她的观点,近八成康复治疗学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用到最多的是物理治疗。
就此,康复学院着手改革,康复治疗学专业于2018年更名为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改变的不仅是名字。“由此开启的教学更侧重物理治疗的专业培养,与国际接轨,培养应用型与专业型人才。”王红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开设康复治疗相关专业的高校共500多所,而开出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高校不足10所,更聚焦的培养模式让毕业生更具市场“亲和力”。
一门雷打不动的新生课,让00后了解并理解老人
今夏,“学医热”席卷全国,这股浪潮也蔓延到康复行业。“今年报名人数创新高。”王红很兴奋,往年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招生120名新生,今年招生人数上涨近20%。学生们也并非脑子一热、随意报考,反倒有着审慎的思考。
在大一新生的第一堂课上,王红总会一遍遍问:你们是第几志愿报的康复专业?为什么报这个专业?很多学生的答案令王红意外,“家里奶奶偏瘫了,学点康复治疗能帮助她!”“我看着爷爷接受康复治疗后,从卧床到能拄拐走路,觉得很神奇,康复真有用。”
这也刷新了王红对这群年轻人的认知,“老年人并未被年轻人抛弃,相反,这群孩子的心中装着老人。”这种对老人的关爱也正是这个专业所需的先决条件,王红说:“我们培养的年轻康复治疗师不仅要在专业上磨砺创新,更要不断调整思维模式,在治疗中体现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
为了让00后更了解并理解老人,大一新生一门雷打不动的课程是《老年康复》,康复学院所有骨干教授参与课程建设,从人的老化现象说起,道明人体各系统的退行性变化。老师们说,让学生们在建立同理心的基础上,再去评估和治疗,康复效果能事半功倍。
“我最感谢的是,老师们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老人打交道。”虽是职场新秀,史雨晴做起事来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护理院中有一名鼻咽癌患者,同时伴有面神经炎,脸部变形,说话也含糊不清。起初,她面对这名老人也有些紧张,但专业素养让她很快镇定下来,带着老人一起松解面部肌肉,天气好时,她还会带着老人到阳台上晒晒太阳。
“如何让老人有意愿跟着你主动康复,需要一名康复治疗师的专业与技巧,更离不开人文的支持。”王红说,从大一起,学院便为学生们安排了实训课程,与华山医院、华东医院、瑞金医院、中山医院、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等教学单位一起,深度“定制”人才,从与患者沟通起步,实训涉及神经康复、心肺康复、肌骨康复等,让医院、学校“破圈”育人的合力发挥到最大。
让年轻人成为引领“银发行业”新发展的活力因子
培养的人好不好用,行业反馈最直接。统计显示,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历年来就业率接近100%,更有不少用人单位打电话给王红提前预定人才。
当下需要一名怎样的康复治疗师?王红有自己的思量:“理论基础扎实、人际交流能力强、有临床循证能力,更要具备人文关怀。最重要的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充分认识到不断自我完善和学习的重要性。”
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2015届毕业生张昌蔚如今是徐汇区大华医院的一名康复治疗师,“我们医院周边都是老小区,来这里做康复的老年人比较多。”
随着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张昌蔚接触的病例日益复杂,渐渐地,他觉得所学知识有些不够用了。比如,他遇到不少老年人,明明只是单纯的肩周炎,经康复训练已解除病痛,却总是因后怕疾病的疼痛而心情焦灼,导致疾病复发、加重。
“康复也得身心齐治。”2020年,张昌蔚成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的一名在职研究生,他说,“回炉充电”是希望能更好地为老人服务。
这两天,王红正在芬兰考察。“这个重度老龄化的国家在老年康复方面有哪些好做法值得借鉴,或许能给课程开发和设计以全新启迪。”王红希望,能将国际最先进的康复物理治疗技术教给学生们,让一批批年轻人成为引领“银发行业”新发展的活力因子。
《文汇报》2023年10月24日第7版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