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1:37:09 来源: sp20241123
观众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参观“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新华社记者 朱 炜摄
观众在参观展出的文物。 新华社记者 朱 炜摄
观众在参观展出的文物。 新华社记者 朱 炜摄
“木有其根,水有其源”。每走一程,秦慧华就觉得自己离“根”和“源”近了一点。
安阳殷墟、郑州商城、洛阳二里头……5天考察中,看到辉煌灿烂的上古中华文明遗迹,她心潮澎湃。如何将心中的这片涟漪,从黄河荡漾至香江?
那是去年4月,作为香港历史博物馆二级助理馆长,秦慧华和同事为在港筹划首场中国通史系列展览,探访了河南多地。
一年后,在港豫两地合作下,遍布河南8个地市、15家文博机构的150余组文物,汇聚于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宛如穿越时空而来,讲述着历史的壮阔波澜。
问道中原
数千年前,在现河南新密的新砦遗址附近,夏代工匠在烧制陶罐时,模仿猪头的形貌,塑出圆脑袋、小翘耳、朝天鼻。盖上方的把手出土时已遗失,后人推测形似野猪的鬃毛。
如今,这只陶猪头盖在展柜中以45度“侧脸”面向香港观众,立体展示着古人融合审美与实用的智慧。
“小到器物设计,大到城市布局,无不体现出数千年前中华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秦慧华说,唯有亲眼目睹,才能懂得那种震撼,希望展览为更多人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
讲述中国历史,要从夏商周开始。香港历史博物馆馆长许小梅说,聚焦河南,是因为这三个中国历史记载中最早的朝代均于河南建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当得知这一想法时,河南文博人员欣然支持。“我们一直很注重通过文物交流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说,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主脉,相关文物能够在中外文化交融的香港绽放独特魅力。
策划、研究、选品,一年的密切合作为展览注入巧思:展览兼具学术性与教育性,部分内容特意参考香港中学历史教材;入选文物涉及多家机构,各单位经过一番努力才安排好赴港档期;克服灯光场地等困难,河南团队还首次为体量庞大的春秋九鼎八簋九鬲拍摄整体大合影,以丰富图片资料……
最终确定的150余组文物包含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及卜骨等,逾八成是首次赴港展出。其中,2000年后新出土的有44件,更有数件来自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郑州商城书院街商代贵族墓地。
奔赴江海
一支战国青铜戟,由一矛两戈组成,前锋锐利。铭文“平夜君成之用戟”宣告主人名号,让人联想这名楚国贵族上阵杀敌时的英姿。
如今,依托坚细的支架,这组出土于新蔡葛陵楚墓的兵器悬于展柜中,射灯将它的影子投在背板上,动势十足,仿佛下一秒就要利刃出击。
“布展的首要考虑是稳定,必须确保文物的安全。”香港特区政府文物修复办事处一级助理馆长黄润钊说,“其次是展示效果,最好能让观众忽略支架的存在,关注展品本身。”在陈设方案上,港豫双方也进行过深入探讨。
今年3月,由河南省文物局统筹,结束前序展览的文物陆续运抵河南博物院,等待集中赴港。同时,黄润钊和同事抵豫,在3天半的交接期内,与河南专家紧张有序地清点记录每件文物的种种特征。
那是黄润钊第一次接触如此之多的青铜器。在这个文物大省,他向河南同行了解到不少兼具传统与创新的修复手法。比如,利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解读古代青铜铸造技艺,令化学专业出身的他印象深刻。
为安全运输这批数目多、器型大、年代久的文物,策展团队特别定做了一批包装箱,并同物流公司反复核对各个环节。口径66厘米的春秋王子午鼎,其鼎盖由专家们一致评估为状况不适宜空运,只得被“忍痛割爱”留下来。
从黄河到香江,来自中原大地的文物在南方多变的天气中得到悉心安置和持续监测。“就湿度来说,青铜器要维持在40%以下,卜骨则略高于50%……”黄润钊一一细数。
薪传香江
商王后妇好有很多“可爱又威武”的物品:用作酒器的圈足觥,一端为虎头,一端为鸮头;盛放调味料的鼎,以钩嘴长尾的立体鸟形做鼎足……
在妇好墓出土文物的展柜旁,一本电子漫画介绍着这位传奇女性的多重身份:骁勇善战的将军、主持祭祀的政治家、打理宫内事务的王后。
为深入浅出地解析那段遥远的历史,策展团队借助多媒体手段设计了丰富有趣的互动装置:展厅入口处,是一则概览夏商周历史的短片;几片商代卜骨旁,有一个可以亲身参与的占卜仪式游戏;一面颇具设计感的灯箱墙,呈现了30余种青铜器的名称用途……
伴着中原文物前来的还有华夏正声。在历史博物馆演讲厅,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的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吹奏口簧、陶埙、特磬、鼍鼓等复原古乐器,带来殷商祭祀乐歌、《诗经》古乐、中州古调等古韵。
展览首20日就吸引3.9万人次参观。至7月8日的展期内,港豫双方还会举行学术讲座、手工工作坊等社会教育活动,并组织香港中学历史教师代表赴豫考察。
作为特区政府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成立后的首个活动,中国通史系列展览将持续5年,为香港社会带来一堂系统全面的“历史课”。
展览中,一个西周饕餮纹鼎不同寻常地保留着贴在鼎身上的老旧标签。原来标签本身也是历史,承载着爱国人士在抗日战争时期南迁文物的故事。
“展示的不仅是中国上古史,更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薪火相传。”许小梅说。
(据新华社香港电 记者褚萌萌)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