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世界纪录保持者文晓燕“要帮更多残疾人走出去”

发布时间:2024-12-21 08:18:01 来源: sp20241221

  “因脐带绕颈造成左侧肢体功能障碍”,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困难模式的人生起点。可对1997年出生于湖南益阳的文晓燕而言,困难背后有一种积蓄、隐藏的力量,总在推着她向前,甚至让她总有余力“推人一把”。

  田径场上,文晓燕被自己推到了世界巅峰。

  今年7月,巴黎残疾人田径世锦赛,她保持的世界纪录被打破了,哥伦比亚选手凯伦·帕罗梅克将女子T37级100米和200米的成绩分别提升至12秒82、26秒42。赛后,这两个数字被文晓燕存进手机,3个月后,在杭州亚残运会上,她用12秒59和26秒18将其覆盖,这位26岁的中国女孩重新成为世界纪录保持者。加上在跳远T37/38级决赛中夺金的5.45米的成绩,文晓燕在杭州亚残运会上连续3天3破世界纪录,获得了亚洲残奥委授予的2021年度“最佳女运动员”称号。

  可训练和比赛之余,那股让她成为冠军的力量被用到了更多普通人身上。在湖南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文晓燕的工作是对工伤和残疾预防进行宣讲,协助有返岗需求的工伤患者进行就业、康复指导,“医体不分家,运动对残疾人是很有效的康复手段”。

  一位因中风导致偏瘫的90后让文晓燕印象深刻,“他很想配合医生的指令,但我能理解他的力不从心”。医生建议这位患者把腿抬到90度,可看他的发力情况,文晓燕就知道“他可能抬到50度都很困难”,她结合自身经验给患者“支招”,“别把注意力放在患肢,可以用健全的那条腿去带动另一条腿”。建议有效,对方的抗拒情绪少了、多了配合与信赖。

  大多数时候,患者的信赖更多基于文晓燕能“感同身受”的专业建议,并非同为残疾人的身份。“很长一段时间,即便我拿了那么多残奥会冠军,我也不想主动去提‘残疾’的标签。”文晓燕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坦言,“打小从未被特殊对待”是她性格里充满阳光的根源,“我是留守儿童,但家人很疼我,我一直没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她记得,高中之前,自己都没办过残疾人证。

  文晓燕两岁时,父母就去广东务工,留下她跟随长辈在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松木塘镇三节塘村生活,“我家马路对面就是小学,读初中的学校离家不到200米”,地方小但人情味浓,父亲和学校体育老师关系好,特意嘱托让文晓燕多参加体育活动,“村里学校主科只有语文和数学,但他们要我把体育当成主科来上”,锻炼本是目的,结果她展现出了天赋。随着体育老师被调到桃江县,文晓燕也跟着去了县城,考进桃江一中的她,希望凭借体育特长去考大学,但每次运动时肢体的“不合作”,让她明白“有不同”。

  2014年,湖南省残联教练来选拔苗子,在体育老师的鼓励下,“吃得苦、霸得蛮”的文晓燕入选湖南省残疾人田径队。她被定级为T37级,几乎与健全人运动员相近,“接触残疾人体育我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分级”。文晓燕坦言,进到队里她才发现,世界上还有一群和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更辛苦的同龄人在为了同样的梦想奋斗,这让她“突然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青春里雀跃的暖色被盖上了一层沉静的灰白。

  “我是一名残疾人田径运动员,参加过两届残奥会,拿了5枚金牌,是女子100米、200米和跳远3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文晓燕主动提到“残疾人”身份,“我的残疾等级比较轻,T37属于脑瘫级别,行动不需要辅具,但运动功能有一点点障碍”。

  这是一次对自我和残疾人的再认识,“调研时,我看到全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我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里。”震撼裹挟着责任感击中文晓燕,她想起队友和困在老家的残疾人,希望自己能“推他们一把,帮他们走出去”。

  在队里,文晓燕是承上启下的“中生代”。她注意到,年纪更大一些的师兄师姐们不太愿意出门,无论有活动去“凑热闹”,还是取得荣誉后争取上学的机会,“都不太积极”,可在训练场,他们又是练得最辛苦、最投入的人,“有人跑到吐,还一边吐一边坚持要跑完”。她曾疑惑“上学的机会也放弃,这么拼的动力是什么?”却又能共情,“因为赛道是他们最自信的地方,到了其他领域,总有人不敢迈进去”。

  通过赛场上取得的荣誉,文晓燕进入北京体育大学,通过专业学习更了解自身的优势和瓶颈。回到队里,她便鼓励队友争取上学的机会,创造带大家出门的时机,“我是受益者,也希望他们能有这样的平台,而且上学不是终点,只是刚刚起步,我们得不断往上走、往前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她便建议,在残疾人竞技性体育运动方面,建立贯通式的残疾人运动员教育体系,扩大中职院校招收残疾人运动员力度,全面提高残疾人运动员基础学历和职业技能;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残疾人体育运动相关专业,全面提高残疾人运动员专业知识和运动成绩等。

  文晓燕透露,抑制不住的“操心”,一度让楼下鲜奶屋的老板误认为自己是队里的生活老师。“现在一大批00后选手进来了,我会请师兄师姐分享很多赛场经验,也希望年轻人更开放和乐观的表达能影响他们。”她注意到,包括自己在内,大家都是闷声训练,但很多00后选手,一边训练一边拍视频,之后做成短视频放到社交网络上,吸引了很多人围观,“时代在变化,他们的观念更开放、更无惧,如果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看到残疾人运动员的拼搏和努力,也是一种和社会接轨的方式,同样是‘走出去’的办法”。

  但文晓燕强调,无论什么年代的运动员,踏实训练、用成绩说话才是立身之本。她透露,自己曾经想过放弃,“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太难了,尤其上强度那几天,我情愿英语老师让我背100个单词也不想去田径场”。她笑称,儿时的衡量标准如此稚嫩,也让放弃的想法显得真实而轻易。她回家向奶奶诉苦,奶奶说:“那不行,怎么能半途而废?”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文晓燕坚持至今,“奶奶很心疼我,每次训练回家,我睡觉,别人找我玩她都挡着,让我踏实睡;我醒了,她立马热菜热饭给我吃;但那时,我说辛苦,她却让我坚持,而且她没读过书,却说出‘半途而废’这个成语,让我觉得很有力量”。而这股力量就是起点,把文晓燕推向了更大的舞台,再通过她推动更多残疾人走出去。

  本报北京12月4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