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长河萃华章——解码雪域名城日喀则的文化自信样本

发布时间:2024-12-27 10:49:58 来源: sp20241227

新华社拉萨8月31日电 题:雪山长河萃华章——解码雪域名城日喀则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记者储国强、白明山、李键

祖国西南角,喜马拉雅山脉绵延不绝,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山麓人烟处,江畔繁华乡,便是拥有600多年建城史的西藏日喀则。

雪山长河孕育宽阔胸襟、历史人文涵养家国情怀、中外交流展现开放姿态——日喀则,一幅看不完的唐卡画卷,一本读不尽的古老格言。

游客在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纪念碑前拍照留念。(受访者供图)

不能相忘的藏地传奇

“梦寻这里藏戏之源的天使,不能相忘美丽故乡的传奇……”由日喀则歌手扎西平措演唱的歌曲《梦寻唐东杰布》,在流行音乐中融入传统藏戏元素,深受雪域青年的喜爱。

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雕琢出雪域高原人们能歌善舞的艺术灵魂与豁达心态。藏戏,藏语中称为“阿吉拉姆”,是集说唱、表演、歌舞、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生于日喀则的唐东杰布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2023年1月22日,在位于西藏日喀则拉孜县扎西宗乡杂村的家中,次旦老人的儿孙们一边弹扎念琴一边跳舞,庆祝藏历农家年。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日喀则市定结县琼孜乡,由当地戏迷组成的姆村藏戏队已经演出了70多年。每逢盛大节日,这支民间藏戏队就会带来精彩演出,丰富了农牧民的精神生活。而在日喀则,有演出规模的藏戏队伍达到86支,深受群众欢迎。

拉孜县的堆谐、定日县的洛谐、康马县的果谐、昂仁县的强谐……日喀则市有各种各样的“谐”(藏语意为“歌舞”),传承人以“谐”之名,在日喀则这片丰饶的土地上翩然起舞。

28岁的格桑卓玛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堆谐,如今已成为日喀则市拉孜县拉孜堆谐第五代传承人。在乡间空地上,这样的场景时常上演:伴着六弦琴的旋律,一群姑娘小伙儿踢踏的脚步声如同音符,奏响了一曲曲欢乐歌。

随着拉孜堆谐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藏族特色传统歌舞开始走上更大的舞台。

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是西藏重要的文化发祥地。被喜马拉雅和雅鲁藏布“拥抱”的日喀则,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了神秘多姿、绚丽多彩的文化大观: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影响深远;江嘎尔藏戏、湘巴藏戏传承悠久;藏刀、藏香、唐卡等手工艺令人称奇。

日喀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里展览的新题材唐卡(2024年5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邱星翔 摄

比例度量精确、线条流畅、配色协调、画工精细……唐卡,被誉为最复杂、最严谨的工笔重彩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

作为唐卡世家第五代传承人,拉孜县画师贡觉杰在创作中加入国画元素,绘制出《花与瓶》《四季花》《冈仁波齐风光》等新题材唐卡。他说:“传统唐卡内容以宗教为主,唯有不断拓展唐卡绘画的形式和内容,才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随着更多唐卡画师加入创新行列,日喀则启动了一项“大制作”:从2020年开始,80名画师汇聚在一起,力争绘制一幅长848.86米、高2.5米的大型唐卡,集中展现当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

近年来,日喀则坚持保护、传承、利用并举,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形成了珠峰旅游文化节等文旅品牌。藏族民俗风物、传统技艺、歌舞竞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让这片土地的文化传奇继续书写新的辉煌。

贯通古今的家国情怀

漫步日喀则,酥油香气扑鼻而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俯拾即是。

坐落于日喀则的夏鲁寺,是中国古代汉藏建筑艺术融合的典范。它的布局、墙体是藏地风格,木构架、重檐歇山式屋顶和琉璃瓦是汉式元素,是西藏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汉藏合璧式元代寺院建筑。

这是夏鲁寺重檐歇山式屋顶,呈现典型的汉藏融合风格(2024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邱星翔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

古往今来,民族艺术的交流融合在日喀则绵延不绝。

2023年6月,昆曲与藏戏合二为一的节目《山海相依》在日喀则上演。上海青年昆曲艺术家与传统藏戏演员同台演出,“百戏之祖”昆曲与西藏古老戏剧共同献上一场“视听盛宴”。

“昆曲和藏戏同为中华戏剧大家庭的成员,都在探寻传承和发扬,这样的交流机会弥足珍贵。”“90后”青年昆曲艺术家张冉说。

这是2024年8月1日从帕里草原拍摄的卓木拉日雪山。卓木拉日雪山位于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帕里镇,又名“神女峰”。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西藏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众多文物和艺术品中打下深深烙印。

珍藏三万多件文物的扎什伦布寺,是历代班禅驻锡之地。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的金册金印、乾隆皇帝钦命宫廷画家绘制的六世班禅画像……一件件文物,诉说着扎什伦布寺和历代班禅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发挥的重要作用。

扎什伦布寺管委会副主任赛巴·多布琼表示:“一座扎什伦布寺,就是一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

珠峰脚下的定日县岗嘎镇,有一座珠穆朗玛关帝庙,记录了清朝武将福康安击退廓尔喀入侵、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故事。

近代以来,西藏关帝文化体现了明显的汉藏交融特征,在建筑布局、祭拜仪式及节日、信众等方面,都有生动反映。

依托厚重的家国情怀底蕴,日喀则开展中华文化视觉形象工程,通过打造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卫国戍边主题展览、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日喀则分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持续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这是位于日喀则萨迦县的萨迦古城。(受访者供图)

日喀则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前沿,边境线长1700多公里,战略地位重要。

对于边境地区的人们,国旗既是表达爱国情感的文化符号,也是守边护边的精神寄托。

在平均海拔超5000米的萨嘎县昌果乡,牧民组成一支护边联防队。每次开展边境巡逻时,骑手都会将一面五星红旗插在摩托车座后,成为漫漫边境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巡边是履行家乡责任,也是完成国家使命。”51岁的护边联防队队长石角说,当地牧民以参加护边联防队为荣。如今,103人守护着105公里的边境线,让国旗的光辉照亮边境的每个角落。

历久弥新的开放篇章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远古“牵手”,铸就了绵延2000多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海拔超8000米的山峰有14座,其中5座位于日喀则。

地理隔绝,无法阻挡彼此沟通交流。从公元五世纪的佛教高僧拜访交流,到七世纪的尼泊尔尺尊公主进藏,再到新世纪尼泊尔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与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织就了一幅宏伟的文化交流画卷。

2024年8月24日拍摄的杰玛央宗冰川(无人机照片)。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境内的杰玛央宗冰川,是“西藏母亲河”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近年来,拥有5座陆路通商口岸、28个边境互市贸易点的日喀则有了新的使命——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中心城市。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2024年5月,110家中方商户和47家尼方商户齐聚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见证了中尼传统边贸点恢复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向未来,日喀则正通过打造国际陆地港的方式,规划建设区域副中心城市,并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载满货物的货车在吉隆口岸通行。(受访者供图)

“8848.86米!”2020年,中尼两国共同向世界宣布珠峰高程最新测量结果。两国团队首次联合构建珠峰地区全球高程基准,完成迄今科学性、创新性最强的一次珠峰测高。

2023年,在雅鲁藏布江日喀则段河谷,来自欧洲的科学家同中国第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共同调研相关河谷区域的地质、环境演变,这次国际科考为未来地球科学合作提供了新视角。

在日喀则的古老传说中,月亮是天神用水做成的。《萨迦格言》还写下近800年前古人对月相变化的观察和想象:“月亮若被天狗吃了,很快会得到解脱。”而现代日喀则,正向世人提供关于月亮更科学的认识。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牵头的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它将服务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更多深空探测任务,促进射电天文科学观测研究发展。未来,周边将建设全国性天文观测和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国际科学合作。

亲诚惠容、开放包容,立足世界之巅、中国西南门户的日喀则,不断刷新国际合作新高度,书写世代友谊新篇章。

“喜马拉雅山区的檀香味,微风会把它传送十方。”这句13世纪萨迦格言蕴含的哲理,正散发着更馥郁的芳香。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