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21:42:31 来源: sp20241215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设计整体推进改革的新时代。梳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总结其时代特点和经验启示,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展现鲜明时代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出不同于既往的特点。
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一个多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党的十九大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谋划领导改革工作,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凝聚众智,汇聚各方力量,蹄疾步稳。同时,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既不能照搬本本,也不能照搬他国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协调性;另一方面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有利于不断破解阻碍发展的痛点和堵点,在持续解决问题中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进入深水区,各项改革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经济建设依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深化各领域改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了18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涵盖依法治国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积极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及时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修改和废止。十多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各方面制度法规,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法治轨道稳步推进。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大力发展数字贸易。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多点突破纵深推进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判断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从2012年的11.4%上升到约18%,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经过十多年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新境界。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基层民主积极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超过78.2岁;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24127元和8389元提高到2023年的51821元和21691元;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扎实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新时代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取得新进展。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
总结经验坚定方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同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准确把握的原则和方向,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二是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三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既要解决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要解决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突出的个性问题;既立足于解决当下问题,也着眼于长远,推动相关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始终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汲取创新智慧,更好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赵振华】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