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07:52:27 来源: sp20241221
强化错位分工和协同互补,发挥比较优势,就能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实现扬长避短、培优增效
南海之滨的鱼,养进青藏高原的湖,是不是“天方夜谭”?
对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林芝米林市(珠海)工作组副组长林浩生来说,这可不是“拍脑袋的冲动”,而是经过充分调研、实践论证的结果,也是高原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的努力尝试。西藏海拔高、气温低,具备丰富的阳光辐射资源、优质的冷水资源,鲜活水产品却主要依赖外地输入,种类少、价格还贵。如能自产自销,填补市场空白,就找到了当地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然而,产业讲究水土,必须因地制宜,沿海的成熟模式不能简单复制粘贴。围绕“能不能养”“怎么养”“养什么”等问题,从冷水鱼类养殖到广温性经济鱼类养殖,从探索保温提温技术到实现智能化控制,从适合高原的“微流水式可控养殖”到专为养虾研制的“人工海水”配方……一点点求证、一步步探索,当地创新了技术、打开了市场,产自米林的鲜活鱼虾,隔日就能端上拉萨市民的餐桌。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不论是乡村全面振兴,还是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的谋划和布局都是重中之重。早在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林芝市巴吉村考察时就曾指出:“西藏的资源很宝贵,有的是很独特的,还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且今后会更宝贵。”这启示我们,坐拥资源,更要盘活资源、善用资源,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基础条件各异,如何沉潜内修、深挖特色?这就要学会积势、蓄势,“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朗县辣椒种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主要还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很少流向市场。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怎么办?当地开展标准化种植,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研发辣椒佐料、辣椒酱、火锅底料等产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基于一方水土,突出地域特点,苦练内功、夯实基础,才能获得广大消费者认可、形成竞争优势。
资源不能“坐吃山空”,还得善于借势、乘势,“跳出本地看本地”。在工布江达县同吉村,从东北引进的160多只鹿在这里顺利“落户”,打开了当地群众养殖致富的新空间;在桑日县塔木村,来自云南的葡萄在平均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成功培育,酿造的葡萄酒成为当地的新名片……随着西部大开放、对口援藏等深入推进,我国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不断增强,雪域高原的活力更足、机遇更多、后劲更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打开视野来用好当地资源,强化错位分工和协同互补,发挥比较优势,就能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实现扬长避短、培优增效。
今年9月,一架C919飞机从海拔约3569米的拉萨贡嘎国际机场起飞,国产大飞机亮相“世界屋脊”。发展无远弗届,讲究差异性,也要求整体性。既立足自身,发挥比较优势,也目光四射,形成协同优势,就一定能画出协调发展同心圆,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9日 05 版)
(责编:卫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