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5:29:28 来源: sp20241123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海南热带雨林的树叶,海南长臂猿优美的啼鸣响起;大熊猫在栖息地醒来,穿过竹林,来到水源地;东北虎发出一声长啸,昂首阔步走在领地“巡视”……国家公园内万物生长、生机勃勃。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第一批5家国家公园,保护面积23万平方公里,涵盖我国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如今,这些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成效如何?是否对公众开放?公众可如何游览?
全面发展,实现生态系统原真性保护
从青藏高原到武夷山,从东北到海南热带雨林……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第一批5家国家公园实现了重要生态区域的整体保护,涵盖了所在区域典型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珍贵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着最具影响力的旗舰物种。
在青海省西南部,三江源国家公园守护着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是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居住着我国境内规模最大、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则保存了我国最完整、最多样的岛屿型热带雨林,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唯一分布地。武夷山国家公园实现了福建和江西区域武夷山生态系统整体保护,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按照《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我国规划布局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已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9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0.3%,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这些区域分布着50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和2.9万种高等植物,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建设国家公园,就是要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保护起来,要体现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和国民认同,支撑和引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发展。”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试点探索到正式设立、全面发展,我国国家公园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和重要进展。相关评估结果表明,国家公园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藏羚羊增长至7万多头,雪豹恢复到1200多只,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7群42只。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联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
“国家公园成立三年取得了明显的保护成效,生态成果要更多更好地惠及公众。”国家公园中心副主任安丽丹表示,在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的适宜区域,可以合理规划科普教育、游憩、生态体验等活动,游客可进入相关区域体验感受。
国家公园划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进行管控。其中,核心保护区原则上只对科学研究、考察、监测等活动开放。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指出,在一般控制区开展旅游活动和大众旅游还是有所区别的,要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模式,除了公益性活动以外,一些经营性活动要采取特许经营。国家公园将根据环境容量,合理确定每年或每天访客承载量,建立门票预约制度,科学测算运营成本,体现公益属性。
惠及公众,推出独具特色的游憩线路
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区域。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这里不仅是黄河的发源地,还有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高寒草原草甸等自然景观。
在黄河源园区沿路驱车前行,高寒生态系统的自然景观尽收眼底。以绘画、雕刻、建筑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赛马、歌舞、拾哈达等文艺表演和体育活动,为游客展现着独特的文化氛围。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正式实施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机制。2021年“五一”期间,12名参与“黄河寻源计划”的生态体验访客,成为黄河源园区迎来的首批访客。
“我们根据规划的旅游线路,参观了扎陵湖、鄂陵湖、牛头碑,沿路观察野生动植物,还共同给黑颈鹤筑巢,体验了生态管护员的日常活动。”为期5天的生态体验活动,让访客们留下了美好回忆。
而在进入黄河源园区之前,访客们通过了国家公园的访客测试、行前教育、体能考验等流程。按照自然保护地分区管控要求,三江源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核心保护区一切组织或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一般控制区是开展生态游憩和自然教育的主要场所,游客可以自驾前往。
近年来,黄河源园区开展的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活动,受到很多游客青睐。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推进玛多高端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活动,开展澜沧江源园区、长江源可可西里区域、黄河源园区自然教育课堂设施建设,助力构建生态旅游线路。此外,还积极引导牧民参与家庭旅馆、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等特色经营项目,提供了更多创业就业机会。
在我国东北,秋季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层林尽染、色彩斑斓。通过持续保护和系统修复,公园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东北虎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重现“众山皆有虎”的生动景象。目前,稳定生活在公园内的野生东北虎豹数量增长,野猪、狍、梅花鹿的种群数量也都增长了1倍以上。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规划了8个入口社区,目前正在建设珲春、汪清和东宁3个入口社区,当前有5条具备生态游憩条件的线路。在一般控制区内的道路、村屯等人类活动区域,游客可以开展自驾游憩,公园核心区则禁止进入。
安丽丹介绍,目前,5个国家公园根据自身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禀赋,向公众开放了丰富的线路和区域。比如,海南热带雨林公园设置了10条生态游憩精品路线和科普廊道,五指山、吊罗山、黎母山等都是知名目的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规划了广元唐家河园区、雅安喇叭河园区、眉山瓦屋山园区3条独具特色的游憩线路以及11处成熟的游憩区域,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羚牛等野生动物的遇见率也很高。
科普宣教,打造高品质自然教育活动
在自然教育导师的带领下,沿途考察武夷山代表性的丹霞地貌山水画卷;到九曲溪体验竹筏漂流;品尝茶叶、鱼腥草的味道,感受植物种类多样性……今年8月,来自北京、上海、昆明等地的45名青少年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参加了一场亲近森林的自然教育研学活动。在科普讲座、室内课堂、实地探访、户外自然观察等活动中,青少年们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文化资源禀赋和生物多样性有了深入了解。
武夷山拥有“碧水丹山”的独特景观风貌,是朱子理学的发源传承地、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早期古闽族人的主要活动区。作为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开展自然教育研学活动的天然“课堂”。
“我们着力打造‘1+N’科普宣教品牌,将科普宣教融入全域游憩。”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局长方燕鸿介绍,在科普宣教方面,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多层次、广覆盖开展科普进校园、“关注森林 探秘武夷”等自然教育活动,还与加蓬、美国等国的国家公园开展合作交流,举办了“中法国家公园体系对话”等活动。
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类型最多样,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丰富。近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断加强科普基地建设,霸王岭科普展示标识和科普讲解系统、雅加雨林自然保护教育与生态体验栈道等,为游客前来了解雨林知识提供了平台。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研究布局青木川自然教育基地,推动建设科普展示馆、宣教长廊、生态步道等基础设施,吸引周边社区中小学生及游客前来研学、参观;甘肃片区西沟口公众自然教育中心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公众带来融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的自然教育体验;四川片区建成一体化科普宣教场馆(自然教育中心)32处,2023年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参与游客达200万人次。
安丽丹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完善国家公园的开放条件、管理制度,打造高品质的自然教育活动,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突出生态、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服务美好生活,构筑精神家园。
“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首要任务,发展要以保护为前提、为底线。全民共建共享、共同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重要基础。我们希望把国家公园的保护价值和理念传递给公众,形成广泛社会共识,凝聚推动国家公园建设的各方力量。”安丽丹说。
(本报记者 姚亚奇)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