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尖艺术”到“指尖产业”

发布时间:2025-01-11 05:10:53 来源: sp20250111

  前不久,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丁兰英再次来到东南大学,向师生们讲述彝绣的历史渊源、纹饰特征。她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到东南大学学习交流。

  把绣娘请进大学,帮彝绣闯出市场,自2013年定点帮扶南华县以来,东南大学和当地党委、政府一起推动彝绣产业走出了一条由“指尖艺术”到“指尖经济”再到“指尖产业”的道路。

  秋高气爽,天还泛着鱼肚白,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便热闹起来,绣工们早早聚集,忙着赶制各地订单。

  2014年,外出务工返乡的丁兰英成立了刺绣加工厂,开启了创业之路。“早些年,公司绣品利润薄,销售渠道窄。2018年,东南大学挂职南华的干部潘勇涛到公司调研,看我们技术好,于是专门到苏杭一带帮我们找合适的原材料,还促成我们和江苏宿迁一家企业合作。”

  在东南大学的助力下,丁兰英的刺绣加工厂业务量越来越多,2023年辐射带动南华县2016名绣工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751人、残疾人109人。

  彝绣产业要发展,培育技能人才是关键。东南大学联合南华县委、县政府成立彝族刺绣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组建彝绣产业党建共同体,以组织化思维加大彝绣人才培养力度,让非遗绽放新光彩。

  由于先天患病,张华芝早早就辍学了。她多次参加东南大学和当地政府组织的免费彝绣培训,靠着学来的技艺,在南华县城开了家彝绣经营部,专门从事彝绣的设计、制作、销售,每年订单价值超过10万元。

  不只张华芝,这些年在东南大学助力下,上千名农村家庭妇女走出大山、走进车间,在城里带着娃、绣着花,共圆“致富梦”。东南大学还联合南华县委、县政府推出彝绣产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并通过举办彝绣技能大赛等形式,挖掘彝绣能手。目前,南华县有“彝族服饰”“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13人,15人获得云南省手绣制作工高级教师称号。

  传承出新,创新出彩。2023年,东南大学为新生准备了“马缨花开向东南”“彩云飘扬”“孔雀东南飞”三款不同样式、制作精美的彝绣卡套,随机放置在录取通知书中。这款特别的录取通知书,带着彝绣火出了圈。

  自帮扶以来,东南大学的师生和当地彝绣企业一起将古老彝绣与当代美学融合,创新研发设计出多款彝绣产品。东南大学发挥艺术学院的学科优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人物、动物、山水、花草、乐器等元素中汲取灵感,设计出“鹿王本生”“丝城青绿”“藻语彝韵”等多组系列作品,再由来自南华县的绣工一针一线生动呈现。

  如今,涉及260个种类800多款精美绣品的南华彝绣,产品畅销海内外。今年上半年,南华县彝绣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58万元,实现产业增加值2876万元,总产值达到1.18亿元。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8日 11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