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1:08:27 来源: sp20241122
“历史给了你这一个窗口,你不去做,你就是罪人。这是那么珍贵的、消失了几十年的历史。”在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上映之际,制片人兼导演方励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82年前,经过日军武装的货船“里斯本丸号”,载着1816名盟军战俘从中国香港前往日本。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里斯本丸经过中国浙江舟山海域时被美军潜艇击沉。
危急关头,200多名善良的中国舟山渔民挺身而出,划着小舢板一次次冲向大海,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最终救下了384名盟军战俘。
82年后,完全取材于那段真实历史事件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上映,豆瓣评分9.2分。
过去8年,方励完全将心血投注在“里斯本丸号”上:他先是率领海洋科技团队找到沉船,然后全世界寻找跟里斯本丸有关的人,再把82年前的故事真实还原在大银幕上。
“《里斯本丸沉没》的价值不只是一部电影。它在历史上填补了一个空白,历史永远留下来了。”方励说。
“白天干科技,晚上干电影”
“我一直说,我是‘白天干科技,晚上干电影’。”方励笑着说。
电影人和海洋技术专家,这两个相距甚远的身份,同时存在于方励的人生坐标轴上。因为一艘里斯本丸沉船,这两个坐标神奇重合了。
《里斯本丸沉没》拍摄缘起,颇有戏剧性。
《后会无期》有一首流传甚广的同名主题曲,“当一艘船沉入海底”——这正是指“里斯本丸号”。2014年,方励在东极岛与韩寒拍摄《后会无期》时,偶然听一位船长说起附近有一艘二战沉船的故事。
作为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理工男”,方励进入电影圈之前一直从事地球探测和海洋调查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研发制造工作。出于好奇,他带领海洋科技团队在2016年展开勘测工作。
2016年10月,方励带领他的海洋科技团队首次抵达舟山东极岛海域,历时半月发现沉船后,精确定位了沉船位置。
2017年9月,方励带领地球探测和海洋测绘团队再次回到舟山东极岛海域,历时1周验证了海底沉船的钢铁物理属性,同时获取了精确的水下三维声呐成像,与“里斯本丸号”建造的历史物理及机械结构完全吻合,确认沉船残骸属于“里斯本丸号”。
历史记载对于里斯本丸号的介绍非常稀少,方励只能通过自己的调查结果结合有限的历史线索,抽丝剥茧,与物理专业人士研究“里斯本丸号”船体结构等细节。
确认沉船正是“里斯本丸号”之后,方励邀请著有《里斯本丸沉没:英国被遗忘的战时悲剧》的托尼·班纳姆博士担任历史顾问,英国退役少校费恩祺担任军事顾问,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同寻找亲历者与后代,最终寻得中、日、英、美等多国380余名幸存者及其后代,并与其中150多名人员面对面交流沟通。
方励将他们的讲述,与动画制作、历史资料相结合,力求真实地还原“里斯本丸号”沉船过程与船舱中堪称“地狱般”的经历,拼凑出那段被湮没了82年的历史真相。电影完整再现了当年发生在“里斯本丸号”上的事件全过程。
“历史最珍贵的就是物证和人证。”方励说,找到沉船,就有了物证,以及陆陆续续又找到很多人证,“日本军方否定不了”。他指出,《里斯本丸沉没》片中访谈的3位老人是亲历者,“他们的口述和讲解是完全严丝合缝的,我们的历史就跑不掉了”;而亲历者的后代讲出了“这个事件给大家带来的伤痛”。
历史留下珍贵的“窗口期”
2019年10月20日,方励邀请“里斯本丸号”沉没遇难者后人来中国参加“Say Goodbye to Dad”的活动,在当年里斯本丸沉没的海域,举行了一个安息仪式。
今年8月,方励带着《里斯本丸沉没》成片,又回到这片海域,为当地渔民们进行露天首映。
东极岛是由庙子湖岛、青浜岛、东福山岛和黄兴岛4个小岛组成,当初参与救援的渔民主要来自青浜岛和庙子湖岛。方励说,东极岛是灾难和救援发生的地点,在此放映电影,在仪式感、形式感上都非常有纪念意义。
在《里斯本丸沉没》中,有关渔民救援的内容位于影片靠后位置。“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最后,是因为只有当观众知道这一群遭难的盟军被日军暴行逼成了什么样,才会理解中国渔民救援的真正意义”。
方励希望让舟山渔民后代知道,当年1800多个盟军战俘经历了地狱般的黑暗和绝望,在最后生死关头,中国渔民的出现像一道光一样,给了他们希望,让他们绝处逢生。“如果他们的先辈不进行救援,里斯本丸沉船的遇难人数可能会超过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的灾难是人为失误和自然灾害,而里斯本丸号的灾难完全是人为的屠杀和暴力。”
方励感慨,他走访了那么多盟军战俘的后人,当年船上1800多个家庭,在80年后加起来人数多达上万。很多亲历者后人都对方励表达了相同的心情:没有中国渔民的进场,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方励在采访中反复强调,访谈到那几位亲历的老人,是历史留给他的珍贵“窗口期”。访谈过后几年,老人们相继离开人世。“2018年、2019年,历史给了我一个机会,是最后一扇‘窗户’。如果我抓不住或者不去做,我对不起历史”。
2018年4月方励第一次去英国采访,见到了时年99岁的幸存者丹尼斯·莫利。老人的女儿告诉方励,直到他来采访,自己才知道当初父亲究竟经历了什么——对于那场灾难的可怕记忆,老人战后回国从未和家人讲述过只言片语。
方励原本承诺在丹尼斯·莫利100岁生日时,把纪录片作为一个礼物送给他,但是后来没想到里斯本丸的故事“越挖掘越多”,情感非常真实而浓烈,值得搬上大银幕,否则太可惜了。
因为方励的到来,当年殒命于海上的盟军战俘后人,第一次知道亲人死亡的真相。女儿抱着洋娃娃等待父亲回家,一等就是70多年;20岁出头的年轻人再也没能回到家乡,家族墓地的坟墓是空的……
走进历史,走进一家人一家人的命运
方励向记者坦言,原本从未考虑过做电影导演,但面对拍“里斯本丸号”这件事,他除了亲自上阵,没有第二选择。
“没有人知道怎么做。这一切都在我脑子里,我要把所有东西和情绪分享给大家。”
面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灾难亲历者,方励通过和老人聊青春回忆的方法,让老人们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
“青春的回忆是不灭的,老人聊起年轻时候往往是最神采奕奕的。”在方励看来,那些对话已然不是提问,而是走入他们的生活轨迹,融入他们的情感中。
为了感受中国渔民救助盟军战俘的真实场景,方励沿着时年14岁的小女孩送饭这一路的轨迹重走了一遍,“要从村庄走40多分钟,从石头缝钻进他们藏身的洞里”。
做《里斯本丸沉没》的思维和方式,就是他带着观众走进历史,走进一家人一家人的命运。在片中,方励作为调查人出镜,观众能明显感受到8年奔忙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
方励强调,这个电影绝不是为了感动西方人。“它发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故事。”
方励透露,他将投入到下一个人生目标当中——寻找马航MH370。
“我们公司的一个姑娘,她的爸爸是我的朋友。当年马航出事,她爸爸就在那架飞机上。事情发生后,我打过很多电话,跟团队研究了很多方案,大概策划了3年,可以说我们已经有些方向了。找到里斯本丸,也更坚定了我去找马航MH370的信心。我年纪大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但是这件事我是不会放弃的。只要没找到,我就一定会去找。”
“因为难完成,才有动力。”方励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