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双周政策分析会” 聚焦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01-07 09:07:13 来源: sp20250107

   中新网 北京6月13日电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首期“双周政策分析会”12日在线上举办。本次政策分析会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强国建设”为主题,围绕新质生产力在数字技术、能源、贸易、经济、公共外交等领域的运用和体现,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技术成果,要求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资料的革新、劳动对象的拓展。而如何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储备、大学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融合、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引领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是值得高等教育和智库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刘青指出,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有开放型经济的视野。他强调,优化营商环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与着力点,要以全面依法治国、法制化营商环境的建设来引领我国开放型经济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新时代的新改革红利。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老龄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石松建议,更新观念,消除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加快推进银发科技的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银发经济的发展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着力推进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蕴含着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绿色决定新质生产力的质量、成色,绿色决定新质生产力对外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认为,科学方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他主张“先立后破”,“先立”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紧迫性、必要性,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抢抓机遇。“破”是改革必须的,改革要破除一些旧体制,发展也要淘汰一些旧的,但是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创新与传统的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坚指出,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跟发展人文经济结合起来。一个地方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科技发展状况、政治生态、人文环境等,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问题解决不好,生产力发展不起来,光讲干,光讲投资,解决不了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陈甬军从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调查调研民营经济发展得到启发。他认为,要补一个概念和新质生产力相配合,即新质生产关系。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完善。新型生产关系来自于实践,又要为实践的发展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张迪从国际传播的视角阐述新质生产力对于国家形象和国际传播带来的影响及作用。张迪认为,未来如果能够更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传播,能够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好新质生产力,通过有效的数字公共外交加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急需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双周政策分析会”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打造的一个高端政策交流平台,旨在从公共政策分析和交流角度,推进研究院的“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高端智库平台建设,紧密围绕重大问题,开展公共政策和制度创新研究。(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