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7:19:59 来源: sp20250101
“姜校长,等您回天津了,会回来看我们吗?我们还能每天都有鸡蛋吃吗?”
离青在即,每每走在校园里,姜伟都能听到孩子们充满稚气的问候。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神,姜伟的不舍又多了几分。他轻抚孩子的后背:“别担心,鸡蛋的供应不会断,我还等着你们考上大学后,来天津看我呢……”
2022年7月,作为天津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的一员,姜伟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渤海石油第一中学来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担任校长兼高三年级数学老师。与他一同来到这里的,还有天津选派的两批共12名教师。
如何更好地融入当地教师团队,是姜伟来到学校后思考的第一件事。“尽管我们的语言、风俗有很大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
了解他们的需求、掌握他们的期望、解决他们的疑惑,带着这样的目标,姜伟鼓励援青教师一岗多任、一职多责,兼任教研组长,带徒弟、搞教研、办讲座、申课题,真正融入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
越是了解,姜伟越是深刻意识到,教育是改变当地学生人生命运的重要机会。
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90%的教师和99%的学生是藏族,学生普通话交流不顺畅,学习习惯上存在重背诵、动笔少,理科成绩普遍偏低的问题。为此,姜伟建立日、周、月反馈制度,开展每日数学打卡、“兵教兵”活动,鼓励学生用普通话交流,用汉字记笔记,增强表达自信,为他们将来能在更宽广的平台发展打下基础。
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泽库县,平均海拔3700米,经济发展缓慢,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姜伟多方寻求帮助,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如今,孩子们用上了新饮水机、新课桌椅,学校图书馆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改善学生的营养结构、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姜伟争取到爱心企业每年40万元专款,保证孩子们早餐能吃上鸡蛋。
“我们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早自习下课后去领鸡蛋!”七年级学生达哇卓玛说,不要小看这一枚鸡蛋,校园变得更有活力了,大家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孩子们遇到姜伟,都会真诚向这位“鸡蛋校长”表达自己的感谢。
“泽库县是纯牧业县,孩子们吃的这些鸡蛋来自200多公里之外的省会西宁,大伙儿都很感激。”在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校党委书记仁青才让的眼中,姜校长有种“虎气”,“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情,排除万难总能做成!”
“我和仁青才让书记现在处得像亲兄弟一样!”姜伟回忆,去年年底自己腹泻严重,仁青才让忙前忙后,陪着输液、按时送饭,“用真心交换真情,我们感受到了高原的关心和温暖。尽管物质条件不富裕,但当地干部群众都在尽力为我们创造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县委县政府食堂免费向援青教师开放,足见他们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
“我们要将这种关心关爱转化为对帮扶学校的真情,全身心投入到泽库县的教育事业中来!”这是天津援青教师团队的共同心声。
援青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才能为泽库县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创造无限的价值?为此,姜伟一方面组织开展“东西部校际联合教研”“津青异地课堂”等系列教研活动,邀请天津教科院为各学科教师进行培训,让提质促优深入到每一堂课中。另一方面,援青教师各自收了徒弟,借助东部教育的优势资源申请教育教学课题,竭尽全力帮助当地教师迅速提升、成长。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喜人成绩,本科升学率位列黄南州前列。万玛措是姜伟班上的数学课代表,她的分数足足高出了本科线19分,出分后她第一时间和姜伟分享了自己的好消息。“如果没有您的关心和支持,我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更没有机会走出牧区、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后我也要像您一样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两年的援青工作即将画上句号,姜伟还有很多想做但未做完的事情。“援青是一份持续不断的事业,我相信下一批援青教师会接好接力棒。回到天津后,我也会以不同的身份继续帮助大山的孩子开启教育梦想,播撒希望种子。”看着学生们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手写信,姜伟感慨万千,“真希望再次见到这些孩子的时候,他们会对我说‘姜老师,我当初选择学习是对的,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
(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