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民要论)

发布时间:2024-11-22 17:59:51 来源: sp20241122

  核心阅读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九项重点任务,其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排在首位。这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之举。我们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我们在实践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也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但也要看到,我国在工业“四基”即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要立足当前,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补齐工业“四基”的技术短板,筑牢基础设施建设、移动支付、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技术长板,重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通用技术发展,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供可行方案。同时要着眼长远,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探索,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下好布局未来产业前瞻研发“先手棋”。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一支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健全人才评价激励制度,营造有利于新型劳动者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激发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潜能。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只有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才能更好把握发展的时与势,在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实现“以进促稳”。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为导向,支持培育有助于我国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重点产业板块,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为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同时,依托我国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群式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新时代,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发展规划,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一些领域正在由跟跑变为并跑甚至领跑,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成为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坚持智能制造这一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数智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抢占全球产业体系智能化制高点。这是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数智技术不仅包括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技术,而且包括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关的一系列智能技术。要以数字技术进一步推动各类生产要素有机组合,以智能技术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潜在增长率,在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企业降本增效、产业链资源整合集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着力破解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供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推进绿色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形成产业体系绿色化的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要积极稳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能源绿色化、资源集约化利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积极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以更小的生产成本实现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

  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体系融合化的发展格局。融合化是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推动三次产业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中下游企业之间高度协同耦合,有利于推动实现产业发展供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产业链向高端化跃升、产业经济循环畅通,形成良好产业生态,更好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要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在深度融合中实现创新资源整合集聚、技术力量发展壮大,形成分工细化和协同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化的管理流程再造,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而且要推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能够有效解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我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推动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更好融合。在科技创新方面,要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以重大目标任务和发展规划为导向,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整体性研发框架,优化包括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在内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资源配置,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的一体设计、有效贯通,更好催生科技新潜力、找准教育着力点、培养人才生力军。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加快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更好实现金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着力推动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统筹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作用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作用,是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作用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集聚资源、释放内需、推动增长、激励创新,加快培育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控制企业,在推动我国实现更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同时,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持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范围、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在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同时,构筑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匹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切实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方面建设,对于形成合理创新收益、完善科技激励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对于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团体标准,形成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的制度功能,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要围绕我国具有技术主导优势的重要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促进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质量国际合作,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从先进标准“引进来”迈向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中国制造”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美誉度,巩固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地位。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1日 09 版)

(责编:卫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