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7:24:01 来源: sp20241122
宁夏银川,灵绍直流配套200万千瓦复合光伏基地一期100万千瓦项目。 袁宏彦摄(人民视觉)
图①:湖北武汉经开区的岚图汽车电动化焊装车间,机器人正在流水线上作业。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图②:中国科学院空间光学系统在轨制造与集成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工作。 新华社记者 许 畅摄 图③:河北邯郸市复兴区前进小学的学生们在观看机器狗表演。 聂长青摄(人民视觉)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如何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几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意见建议。
——编 者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陈化兰委员: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鼓励自由探索,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比如,重大传染病、重大动植物疫情的防控离不开疫苗和药物的创制和应用,这些产品的及时应用可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然而,创新产品在推向应用的进程中往往面临困难。因此,政府部门应发挥更大主导作用,破解阻遏创新产品落地的壁垒,建立更加有效机制促进重大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还要加强战略规划,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比如,生物安全科技创新具有突出的战略性、公益性、长期性、基础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需要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的全链条创新。我国在生物安全领域的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应甄别遴选各领域的优势团队并加大对其稳定支持力度,把长板做长,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科技成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委员: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路径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
以我从事的行业为例,为实现我国医学领域自主创新,需政、产、医、工多方参与,提升医学科技成果在应用层面的价值,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首先,应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市场为纽带,把研究开发、产品转化、监管服务等不同类型的单位链接在一起,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和鼓励医疗机构与企业进行联合研发、成果孵化及验证、转移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了解真实市场需求并及时调整研发策略,以巩固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由于关键核心技术大多跨学科、跨领域,需由多部门、多团队联手合作,协同攻关。要搭建临床学科和产业的沟通渠道与平台,让企业的技术力量能够深入参与临床应用,开展交叉合作和创新攻关,推动医学科技成果“从0到1”的转化,进一步提升我国医学领域科技自立自强的水平。
总而言之,政府和市场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要有所分工,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基础研究领域,可以由政府主导,开展重大创新工作;在应用技术领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动各方积极性。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委员:
作为长期工作在技术创新应用一线的技术人,我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鲜明指引,以及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等催生而成,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议在资源配置方面,建立民营企业与重大科研创新平台的产业化合作模式;在人才流动方面,顺畅产学研人才的双向流动;在政策引导方面,对民营企业投入长周期和高风险的基础科研项目,加强政策鼓励,提高税收优惠和融资支持。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们深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建议发挥民营企业的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桥梁作用,建立民营企业以数据要素驱动创新和发展的模式。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议以政策引导、模式推广、典型案例树立等方式,推动实体产业和技术服务企业把国产化的产业价值作为目标,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产业的扎实助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范峰委员: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释放创新活力、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的必由之路。
要在重大人才工程上聚焦发力。大力引导支持高校同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人才培养体系,紧扣国家重点产业战略布局,常态化调研梳理产业一线急需人才,动态优化、敏捷迭代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建立校企互通共享的导师库和资源库,加速构建高水平拔尖和顶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供高质量教育教学资源供给,持续培养与行业科技创新高度匹配的引领性创新人才。
要在科技攻关上协同发力。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牵引效应,围绕未来产业等重大需求,有组织地布局、推动一流大学同各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建立起涵盖重大科技命题凝练、基础理论问题研究、重大项目协同攻关的校企联合攻关集群,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整合式创新,开展高质量有组织科研,大幅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要在成果转化上无缝落地。进一步深化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生态体系构建,特别是要全面加大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专业化、规模化建设,围绕一流大学推动构建更多高水平创新创业生态圈,推动高校创新动能源源不断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洪明委员: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要强化全链条培养,加快青年科技人员成长成才。学校和科研院所都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青年从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贯通青年人才的晋升通道,明确青年科技人才的全面发展路线,保证青年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连续性和透明度。通过设置合理的链条培养体系,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科技事业,勇攀科学高峰。
加大支持力度,给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机会。通过建立高水平科技团队,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快速累积独立解决项目的经验,促使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创造力。同时,面向青年科技人才制定更加灵活的申报条件,鼓励他们独立申报项目。
落实科技奖励的激励手段,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拓展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奖励通道,增强青年科技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健全独立的评审机制,由相关领域专家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成果进行评审并给出指导,帮助他们弥补不足。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奖项的宣传力度,提升其影响力,吸引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参与科技创新。
着眼青年科技人才的生活需求,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提高青年科技人才的待遇、薪酬,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让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科学研究工作,既能提升青年人才科研的质量和效率,又能推动其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确保薪资制度的公平和透明,涵盖绩效评估和贡献度,避免不合理的薪酬差距。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振涛委员:
强化高等教育阶段人才的科学素养。持续推动特色鲜明的新学科、产教融合建设,融入科学、技术和工程元素,培养高校学生综合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参与国际交流项目,了解国际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提高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水平。
增加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在国家重点研发和各类科研计划中,增加和强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制定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单列项目,采取更加灵活的申请条件,提升青年科技人才自主创新实力。建立青年科技人才的长期跟踪与连续滚动支持机制,让有创新能力的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具体的科研工作中。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体系。摒弃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创新性。除了科技创新经济奖励外,还应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学术荣誉等非物质激励,建立以创新能力、科研成果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避免单一的评价标准,建立容错机制,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敢于尝试。
弘扬科学家精神,甘坐冷板凳,勇挑科研重担。在青年科研人员中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科学家身上挖掘科学家精神的精髓,作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让青年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创新,探索未知领域,勇挑科研重担。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1日 1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