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工程美学助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4-11-22 17:17:27 来源: sp20241122

原标题:方江山|以高水平工程美学助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全国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突出位置,着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以“为世界塑造美”为追求,推动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推动文化与工程设计建造融合发展,促进优秀工程设计落地和转化,助力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这是一项非常有情怀也非常有使命感的事业,体现了企业的胸怀、境界与创新活力。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作为建设主力军承建的白鹤滩水电站,该水电站发电机组单机容量、地下洞室群规模等主要技术指标创6项世界第一

今天,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携手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联合举办以“为世界塑造美”为主题的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案例发布会暨研讨会,是能源建设、工程设计、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件盛事。借此机会,我想围绕以高水平工程美学助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一主题,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追求美的历史。回顾历史,可以说,工程美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公元前27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建造的古埃及金字塔,既是展现神权和王权威严强大力量的法老陵寝,又是古埃及科学、艺术、宗教文化成果的集大成者,如沙漠中的巨碑,雄伟神秘,以纯粹而有力的秩序感述说永生之美,成为远古工程美学的代表作;从公元前7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断续修建两千多年的中国长城,纵横数万里,不仅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军事工程,更将防御性能和美学价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盘亘在群山峻岭中的巨龙,巍峨壮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前3世纪,李冰父子依据岷江的自然地形和水文条件设计并建造的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成为水利工程建筑与自然环境、科学原则、美学原则和谐统一的典范工程……科技与美学的交响,成就了千古奇观。这些撼人心魄的工程,反映了科技的高超、人类的伟大,是对工程美学的绝佳诠释。这些震古烁今的伟大工程,其功能随时代发展或许变得不再重要,但早已成为一种辉煌的人文景观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都江堰远景图

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工程设计与建造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重大工程,不仅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科技实力、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既代表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是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一批能源重大项目有力推进,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提速,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不竭动能。今天的中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新时代以来,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2022年,全国城市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下降到1%以内;2023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0.9%,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如今,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和在建核电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些“第一”的背后,是世界上最高的桥、最大的水电站、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最难修的铁路、最复杂的立交桥和覆盖人口最多的电网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超级工程。它们与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美丽城市、美丽乡村交相辉映。

三峡大坝全景图

这些大国工程,建设速度之快、数量之巨、体量之大、形式之新,世所罕见,折射出工程美学与各类学科的巧妙碰撞。更绿色、更科技、更智慧的工程奇迹,如同绽放在中华大地上的奇葩,熠熠闪光,深刻反映出工程设计与建造领域的环保监测、美学革新、品质跃升、智慧升级的有机融合,与背后的工程技术创新支撑相辅相成,夯实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根基,成就大国风范的“颜值担当”。

中国能建华北院设计的河北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为解决新能源大规模集中开发难以控制、难以调度的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工程美学,是人类科学、技术和艺术三者的审美精华在大地上的凝结,必将为建设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系统部署,以“美”为统领,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从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到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美”的巨大热情,置身大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深切感受到,如今人们对于美的需求、追求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空前提高,不可抗拒的“美学风暴”正在来袭。

当下,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重大工程建设加速推进,文旅热潮持续升温,我国正迎来一个产业加速迭代、文化业态持续焕新、社会环保意识浓厚、人民审美需求不断升级的重要时期。以“美丽”促“美力”,“美学经济”“美丽经济”勃兴,“美”无处不在。美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修课。美学升级,正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力量。

早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文化是灵魂》一文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便这样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展现出强大伟力。

工程建设兼具实用价值和人文价值,文化在其中的价值意义尤其值得关注。广袤大地上一座座雄伟壮观的现代化工程、一件件让世界瞩目的大国重器,不仅是中国高度、中国深度、中国速度的象征,更体现着新时代中国的文化风貌、价值理念和审美追求。

现代性和适宜性,作为现代美学的基本法则,也是在工程美学中普遍适用的“钻石法则”。现代性一方面意味着时间维度上的发展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内含普遍性或世界性;适宜性则意味着在空间维度上与特定地域环境兼容,与传统协调,与文化相济。

中国能建浙江院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设计的《田野上的彩色公园——浙江长兴500千伏变电站》效果图

如何让文化更好融入工程设计与建造,如何让设计成为生产力、让美成为创造力,如何以人文之美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蕴?在此,谈几点思考。

一是,注重以文为魂,善用“钻石法则”撬动贯通古今的文化支点。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当今世界,文化在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支撑性作用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工程形态与社会需求、文化需求的联系也日趋密切。工程设计成为工程的关键要素,功能、生态、文化耦合共生的设计实践蓬勃展开。

运用好“钻石法则”,有助于破解文化密码。中国基建世界领先,以中国高度、中国效率跑出了加速度。进一步聚焦文化内核,提炼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突出鲜明的在地性,打造独具特色的工程标识,可以更好发挥文化的支点和撬动作用。向传统借力,向当代借势,把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将赋予中国建造高附加值,提升中国坝、中国电、中国网、中国城、中国路、中国桥等工程形象的人文含金量,让扎根中国大地、深蕴文化之美的工程涵养文化气质,增强文化认同,激发精神凝聚力。

二是,强化创意创新,善用科技力量放大刚柔并济的工程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工程设计是各种技术要素和艺术要素的集成,要把创意创新精神贯穿设计与建造全过程,善用科技力量放大工程设计之美。

当下,科技的迅速发展为设计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也为设计理念的现实转化提供了强大助力,拓展了艺术表现力,提升了智能化水平,也扩充了设计师的“工具箱”。建筑机器人、造楼机、零海拔屋……工程建设从设计、施工到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都在经历颠覆性、突破性变革,建筑工地正在变身集成高科技、自动化的智慧场景。现代科技与古老工艺、先锋设计的碰撞,催生新的设计形态和建造工艺,为大跨度建筑外形和结构设计上刚与柔的结合提供更多可能。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这些大国工程无一不是力与美的双重协奏、技术与创新的双重考验,展现中国智慧,彰显科技实力。

三是,凝聚时代精神,善用中国风范展现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展形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重大工程、大国重器,尤其是开创世界之最的中国工程,不仅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彰显时代精神、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大国工程的设计建造要在价值影响力和文化感染力上下功夫,让设计不仅符合专业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还能彰显“东方美”、掀起“中国风”,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美学之窗”;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丰富工程设计文化语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话语体系;要扎根人民生活,融会时代精神,因地制宜,贴近大众的生活和情感,建立起人与工程的情感联系;要运用新技术充分挖掘展示中华文明文化符号的丰富性、中国地域形象的多样性,展示层次清晰、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

四是,矢志向美而行,善用美丽工程壮大人文经济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绘就了美好生活、美丽中国、美美与共的高质量发展画卷。这也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规律,是人文经济学意蕴的集中体现。理解工程之美,理解美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也要放在人文经济学的大视野中展开。

工程设计与建造既具有经济价值,也具有人文价值。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要兼顾人文与经济、效率与公平、技术与文化、经济与环境,防止将内涵与形式、质量与形象割裂。要用工程美学播撒公共普惠的文化种子,让优质设计资源对接具体工程实践,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实现“产城人景文”一体化发展,为城市更新“提质”,为乡村全面振兴“托底”,为民生幸福“加码”,在文旅热潮中引“流量”、创“增量”,将工程设计与建造的目标落脚到提升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福祉之上,让人民成为美丽工程的最大受益者、最广泛参与者和最终评判者。

五是,发挥产学研合力,善用跨界融合实现设计实践的协同创新。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形成合力。工程设计与建造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推进工程实践创新有赖政府、企业、院校、媒体等同心协力。

围绕培育大国重器之美、打造工程新地标,可以汇聚产学研合力,共同攻关重大课题、重大项目。这种协同创新有利于深入挖掘建筑、艺术、人文等的现代功能,也有助于不同国家之间密切工程交流,在宏阔的国际视野中丰富本土设计实践。工程设计倡导多学科交叉合作,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要坚持通力合作,系统推进工程设计与建造的文化传承、美学融入、商业盘活和技术创新,激发新工艺、新模式。

从此次发布的优秀案例可以看出,由企业规划设计院所主导、联合高校和设计机构等多方力量,有助于设计精品的诞生,有助于工程创新的推进。我们要继续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构建产学研用结合、政校企社协同创新格局,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工程设计与建造领域集聚。

书写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答卷,赋予展示大国风范的重大工程以重要角色。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重塑自然之美的重要力量。当工程设计与建造不只是停留于基础建设层面,而是上升到美学高度,其意义不言自明。

中国能建西北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设计的《浪漫丝绸路 铿锵丝路行——新能源公路交通驿站》敦煌驿概念效果图

推动工程美学升级,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大工程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带动作用。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是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品质提升离不开美学助力。如今,工程设计与建造不仅关乎技术的实现,更关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类审美情感的满足,仅具备单一功能性的工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在工程设计中融入美学和人文关怀,有助于开辟“质胜之道”,尤其是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推动建设工程项目,将不断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积聚起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推动工程美学升级,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无论是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还是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都离不开生态美学的引领。当工程与环境同步建设,当迎来世界注目礼的大国工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当越来越多行动者站上美丽中国建设的舞台,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

推动工程美学升级,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有效路径。工程设计与建造应充分体现文化自信,已成为业界共识。工程科技成果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美学则是中华文化独特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撑。在工程设计与建造中融入中华美学元素,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工程建筑焕发独特艺术魅力,更能引发人们的审美共鸣,凝聚共识,增进认同。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美学进一步有机结合,并通过工程美学得到彰显,审美体验与价值体验将形成共通感。随着人们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体悟不断深化,文化主体性将不断得到巩固,文化自信自强会进一步迸发强大精神力量。

推动工程美学升级,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同样需要重大工程的引领。重大工程往往涉及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应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计+科技”是有力抓手之一。以专业的、特定功能需要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通过适应多元化需求的设计,可以拓宽应用前景。加大对自主设计的保护和运用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有效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培育更多拥有“技术前哨”的创新主体,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理性的系统设计思维,不仅是对当代工程设计与建造的整体美学观照,还包括对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有助于构建更高质量、更富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提升国家科技实力。

美丽中国建设,精髓要义在“美”。美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美能愉悦身心、滋养精神、沟通情感、激发想象和创造。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美有着不同的追求。这种多元追求促生了五彩斑斓的文化形态,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美丽中国建设久久为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美的规律”的指引,离不开对中华美学“大美思想”的传承,离不开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重大工程着力打造美丽新样板。遵循“美的规律”开展工程设计与建造,激活“美丽细胞”,必将是以当代之笔赓续中华文脉、展现中华审美风范、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生动实证,令人期待。

中国能建江苏院、宽创国际和艾奕康(AECOM)联合设计的《古运今辉向长河——无锡洛社古镇电厂遗址改造项目》效果图

相信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必将实现工程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和鸣。生态文明建设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蓬勃开展。生态美学是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美学回应。这一概念虽然是外来的,但目前国际学术界有关生态美学的学术成果主要来自中国。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治国理政的高度为生态美学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和实践天地;生态美学话语形态的发展和完善,从方法论的角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智慧支持和美学路径。时至今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生态思想资源,以“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文化基点、以“生生不息”为基本内涵、具有人文性交融性的“生生美学”等中国生态美学理念,超越西方“生态”与“环境”之辩,与欧陆之生态美学、英美之环境美学并肩而立,成为国际生态美学体系中独具中国特色的重要分支,并努力成为面对全球共同问题的国际通行语言。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既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生态美学的重要基地,也是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生态美学的绝佳载体。将生态美学融入工程设计和建造,优化设计方案,引入绿色技术,应用环保材料,运用仿生设计学,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问题,创造更多惊艳世界的绿色传奇。

相信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必将实现工程美学与中华美学的和鸣。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美学,是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审美观念、审美偏好和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表征。儒道释圆融合一,共同构成了中华美学中的人生观与宇宙观;《二十四诗品》,铸就了中华美学的“诗性”品格;“意境说”,成就了中华美学审美的最高追求……具有鲜明民族思维和民族学理标识的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艺术设计创新的重要源泉。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突出“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强化工程美学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让每一个大国工程都刻上美丽的“中国印”,实现整体形象的风格表达,将有力推动中华美学精神通过审美力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社会,并有助于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

相信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必将实现工程美学与科技美学的和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科技创新为美的创造、美的欣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伴随现代大工业革命诞生的科技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应用性交叉学科,以“科学美学”和“技术美学”的双重视角,研究、阐释美学并不断建构科技审美新形态。美学的原则,被广泛运用到物质文明生产和科学的劳动组织中,让工业产品更加适合人类生理和心理需要。如今,各项前沿科学技术不断迭代,既引领美学升级,也为艺术和设计创新提供“硬核支撑”。科技驱动型设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局限,向更加协同、多元、综合、智能化方向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下,自动化控制、模块化建设、机械化施工等,已应用在诸多工程设计与建造之中,既提升工作效率,更彰显数智之美。数字技术带来的新思维、新模式,也逐渐孵化出各种艺术新形态,为大众带来全新审美体验。新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进展速度之快,呼唤着更多跨界人才对前沿技术进行更深层次把握、对交叉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研究。新质生产力正在开启科艺融合的美学新路径,打造跨界合作新业态,开辟跨领域协作新赛道,进一步推动工程科技创新。

相信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必将实现工程美学与社会美学的和鸣。将满足人民的实际生活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原创能力,回应大众审美新期待,是工程科技与艺术设计扎根中国大地、促进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今,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日益审美化,生活中的美也日益视觉化。美的视觉化为人们带来了感官享受,同时也确立起一种新的基于社会规范的美学原则,即“眼球美学”不能冲破道德精神层面设定的价值规定。重大工程源于时代需要,归于生活之中。作为大型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往往更容易“闯入”公众视野。重大工程意义之重、体量之大,让社会对工程美学的审美性和实用性的双向要求也更高。如今人们对美丽工程的审美期待,并不局限于物理环境的美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还要能够促使所处空间场域的精神文化氛围发生改变,体现温暖的人文关怀、独特的品质格调。立足时代生活,“走进去”“沉下去”,深度探寻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将以美的创造更好服务美好生活。

中国能建中南院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设计的《荷光交融 刚柔筑境——广西贵港光伏制造产业基地》效果图

如今,工程设计兼及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能源设计等多领域、多维度,深入推进工程设计与建造实现美学升级难以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探索出一条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助推工程美学开启促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促进文明互学互鉴、民心相连相通。这也是本次会议举办的重要意义所在。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今天的工程,就是明天的胜景。美的工程必将跨越时空,彰显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经久不衰的人文价值。

大国工程铸就大国力量,彰显大国风范。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征程上,中国将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拓展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工程设计与建造中,更高质量地推进大国工程建设,创造出更多流传久远的胜迹!

中国能建中南院和湖北美术学院联合设计的《远影 云起 天际——国能湖南岳阳电厂》 效果图

让我们携手与美丽相约,共同探讨如何追求美、创造美、发现美、欣赏美,以美的观念、美的思考,为以高水平工程美学助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真知灼见!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文化赋能工程设计与建造,以高质量工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创新实践,创造出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本文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根据5月28日在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美丽中国工程实践创新案例发布会暨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责编:曹淼、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