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青瓷复烧 郑州瓷匠守护“天青色”数十载

发布时间:2024-12-16 02:58:36 来源: sp20241216

   中新网 郑州8月15日电 (经晓佳)初秋时节,位于黄河岸边花园口的郑州窑青瓷研究院里,梅瓶、盘口瓶、三足洗、双连壶等各种青瓷作品次第摆放,典雅秀美,瓷韵并香。

  孙军是这家研究院的创建者,以烧制“瓷器之母”——青瓷为专。他对青瓷体系中的汝瓷和钧瓷天分颇高,其钧瓷作品多次获奖。自1997年编写《中国陶瓷名釉》期间与柴窑“相遇”,孙军便将研究重点投入到青瓷体系中最具魅力的天青釉瓷器中。

图为孙军展示郑州窑青瓷作品。经晓佳 摄

  柴窑曾位居“六大名窑”之首,是中国五代时期周世宗柴荣所建御窑,其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因其一直以来没有明确记载的传世器、出土器和窑址,至今仍是中国古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谜”,吸引着一批批专家学者进行“揭秘”。

  “柴窑瓷虽然也属于青瓷系列,但它区别于汝瓷和钧瓷的最大特点是‘薄’。”孙军拿起一件花斛瓷器介绍,这不仅体验在釉色,还体现在瓷土的配比。

  “‘薄’中现‘青’,‘青’中透‘明’,既要‘薄如纸’,还能发出‘磬’的声音。”孙军坦言,二十多年间,在寻找和复烧柴窑瓷的过程中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直到现在也不能保证每次烧瓷的成品率。

  “00后”李强随孙军学艺七年,尽管他已经能烧制两种器型,也被孙军夸“能坐得住”,但每次烧制他依然捏一把汗。

  观察李强的拉坯过程,如同绘制工笔画,一笔一笔描画,一刀一刀打磨,直到完整的器型出炉。过程中,李强也在磨炼心性,感悟精益求精。

图为青瓷研究院里展示的青瓷标本。经晓佳 摄

  孙军介绍,从其在中国多地考察和远赴日本收集到的大量资料来看,柴窑是五代后周郑州地区烧制出的青瓷。为此,他将复烧的作品命名为“郑州窑青瓷”,并投资建造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郑州窑青瓷研究院。在这里,除了李强,还有十余名年轻人随他学习郑州窑青瓷制作技艺。

图为不同窑口的青瓷标本。经晓佳 摄

  由于柴窑没有找到窑址,孙军自然面临很多挑战。在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会长杨德林看来,有挑战“是好事”,如此才能更加关注青瓷的地域特征和时代性,既延续历史,也为当下服务,这也是传承和创新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表示,郑州青瓷底蕴深厚,曾在1954年出土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我国最早的青瓷器——青釉瓷尊,体现了商代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在他看来,通过造型和设计方面的创新,可以激发郑州青瓷文化的内生活力,“扮靓青瓷百花园”。

  如今,孙军烧制出来的郑州窑青瓷作品已达三大类300多个品种,但这些在他看来远远不够。人才,尤其是设计方面人才的欠缺时常让他困扰。

  为破解难题,孙军把目光转向高校。随着河南工业大学青瓷研究所揭牌成立,担任所长的孙军已擘画好未来发展方向,“研究中原青瓷的起源发展、发掘青瓷釉色、培养青瓷设计人才、打造青瓷品牌,这正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意义”。(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