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冬至大如年

发布时间:2024-12-31 00:21:47 来源: sp20241231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北京时间12月22日11时27分将迎来冬至,它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素有“冬至大如年”一说。

雪景 中新社 李秋莹摄

  冬至的产生,源于古人对天文气象的观察。

  《礼记·夏小正》中描述写道:“(十一月)陨靡角,日冬至,阳气至始动。”

  意思就是冬至太阳开始往北移,北方的阳气逐渐回升。在古代,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天象,来感知气候环境的变化,来对日常生产活动做出安排。

  “冬至”这个词,很早以前就出现了,殷商先民在甲骨文中以“南日”“日南”“至日”等称呼冬至。

  虽然是周朝的新年,但是周朝并不是单独过冬至,“因为冬至原来在古代,它其实在汉代之前,它相当于是跟春节差不多一样的地位,也就是说汉代之前在没有用夏历的时候,周历的春节它其实就是冬至。”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赵李娜副教授告诉记者。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有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冬至祭祖习俗,甚至还有“冬节不回家无祖”的说法,意思是无论你离家多远,冬至这天也要赶回家祭祖,否则就没有祖家观念。

  古人的“黄金周”在冬至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意思是说冬至节气这天,是一个全国放假庆祝的日子,就连文武百官都要放假休息。

  唐代冬至不仅有着同元旦齐平的地位,而且也有着同元旦一样的节假日时长,据郑馀庆《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载:“元正日、冬至日,右已上二大节,准令休假七日,前三后四日。”七天长假,堪称为历代冬至假日之冠。

第二十五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塔“冰雪之冠”景观 赵宇航 摄

  宋人过冬至如同过年一样热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一种博戏),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节,宋人添置新衣,备办饮食,祭祀祖先,相互赠礼,朝廷允许各种娱乐,简直堪比过年。甚至,由于冬至与元旦相距不远,而人们在过冬至节时挥霍甚巨,以至于过年时财力紧张,所以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前夜,被称为“冬除”,据说是仿除夕的“岁除”之称,两者并称“二除夜”。

  数九寒天

  冬至虽然是古时庆贺往来的吉日,却也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即将到来。到了冬至,也就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数九”是用来记录寒冷天气的一种方法,根据民间的算法,数九是从二十四节气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也有说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当数到九个“九天”,也就是数完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还有很多谚语,比如“春打六九头”,是说“立春”一般都在“六九”的第一天。

黄山雪景如画。鲍翔 摄

  而文人雅士则把“数九”玩出了很多花样,既雅致,又有趣,例如不同样式的九九消寒图,游戏规则基本一致:以冬至为起点,每日在图上涂画一笔,或再简单记录当日的天气或心情,以此计算冬季寒冷的时日,直至九九八十一天之后,屋内画纸涂满,屋外寒意消散。这是一个充满着传统诗意生活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蕴的游戏。

  梅花版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一九,一朵对应一天,其口诀是:“上阴下晴雪中心,左风右雨两分明;九九八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耕作勤。”

《梅花九九消寒图》来源:故宫博物院出版旗舰店

  文字版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画,共八十一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归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便宣告完成。

《九九消寒图》修复前 韩童摄 来源:故宫博物院

  “饺子”还是“汤圆”?

  冬至之“大”在于饮食之丰盛。冬至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典型的时令节物包括馄饨、饺子、汤圆、糯米饭、面条、羊汤等,以求“扶阳抑阴”、身体康健。

  在中国北方地区,一直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吃饺子还有说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商家推出冬至商品 中新社 李秋莹摄

  汤圆是南方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冬天食物,且有着诸多美好的祝福之语。“圆”,也就是团圆、美满的意思。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大抵意思就是指当家家户户都开始在做汤圆的时候,就知道冬至要来了。此外,在民间,还流传着冬至吃汤圆,就表示增添一岁的说法。

  “当有一些重大的节气跟节日的时候,南北方基本上都是各自用这种认为是最高礼仪的食物来对待这个节日或者节气。”赵李娜表示。

  现代人如何过冬至?

  到了两千多年后的现代,冬至的很多习俗依旧保留至今,不少人也开始重拾古人数九的乐趣,也有人在冬至普及养生常识。

社交平台截图

  “大家会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些关于冬至的文章。”赵李娜对小新介绍,“里面会有一些对于冬至的普及,包括冬至的传统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冬至如何养生等内容。”在她看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也要传承传统文化,而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这些传统文化其实就体现了我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

  作者:李秋莹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