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5:47:32 来源: sp20241224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是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较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同时也应看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相比、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相比,公共文化服务还有较大差距。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社会力量开始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市场化、多样化。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注重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社会功能。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使公共文化服务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培育道德风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助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要在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上下功夫,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就需要从源头上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规划和建设。比如,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均衡发展。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统筹利用,推动流动人口集中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养老机构中的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在城市空间均衡布局。要用好市场化手段,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产品服务供给,增强服务可及性。
增强精准性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充实服务事项,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要坚持需求导向,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精准有效对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订单式服务、互动式服务转型。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时准确跟踪掌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内容提供直接依据。比如,在图书馆、职工书屋、农家书屋中实行“你点我供”的图书采购借阅模式,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把握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结构、总量变化特点,在各类文化下乡活动中开展“预约式”“订单式”服务,提高供需匹配度。同时,积极运用新的传播形式、传播渠道,在做好线下面对面服务的同时,创新运用在线服务,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服务效率和效果。
(作者单位: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3日 09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