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课堂”感受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发布时间:2024-11-22 04:41:39 来源: sp20241122

“今年暑期,我们举办了多场‘盛世壁藏’研学课程,为70余组亲子家庭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盛宴。”9月5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社教部工作人员王静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起他们推出的研学课程。

如何吸引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建立馆校合作机制、搭建文物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向青少年群体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传递着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力量。

让“殿堂”变“课堂”

“1000多年前的世俗景象扑面而来,在我们眼前,历史似乎复活了。”在长约4米、高约2米的巨型壁画《马球图》面前,20余名中小学生聆听着王静的讲解。

1972年出土的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马球图》,画家用洒脱自如的画笔,勾勒出古人打马球的精彩瞬间。

2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墓室里绘制壁画,筑造了一座座神奇的地下“美术馆”。现如今,中小学生们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参与“盛世壁藏”研学课程,观历史之皮肤、看民族之画卷,来领略大唐盛世的荣耀和传奇。

“盛世壁藏”研学课程是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全力打造的馆校教育品牌,课程选取唐墓壁画中的具体意象元素作为主题,让独具特色的服饰、令人垂涎的美食和精美的器物带领孩子们走进大唐盛世。

王静介绍,唐墓壁画以风格独特的建筑、简约传神的人物、特色鲜明的器物等元素,描绘了当时的礼仪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资料。

“我们希望发挥藏品优势,挖掘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结合点,推动‘殿堂’变‘课堂’。”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步雁说,除了藏品本身,相关保护修复、文物研究、考古发掘等技术手段和研究成果,都是可以用来开展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

传播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

作为中小学历史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博物馆成为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

“以展厅探访、艺术研习、趣味互动等形式,带领青少年‘探索、体验、科研’,帮助他们解读和感知唐墓壁画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陕西历史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蔡淋说,博物馆研学课程的开发,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不只是设计体验活动,还要保证课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合学校教育需求。

在利用VR技术搭建的唐代墓室和现代文物修复中心里,青少年们模拟体验了唐墓壁画的绘制和揭取过程。今年6月底,以VR为主要体验形式的“盛世壁藏”研学课程吸引了20多名青少年参与其中。

“‘盛世壁藏’研学课程包含4个主题8节课程,根据主题穿插开展,还配套研发了相关教材、专属材料包及多种教育文创产品。”王静介绍,该课程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研发,开发过程经历学情分析、目标设定、大纲构建、内容设置等多个环节,实现了博物馆教育和课堂教育有效融通。

此外,借助“流动博物馆”“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校内博物馆等资源平台,以及微视频、小游戏、有声读物等多种新媒体形式,陕西历史博物馆将研学课程推荐给各类中小学校,并对社会大众开放。

“博物馆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让孩子们来博物馆听讲解、看文物,而是通过和青少年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活动,激发孩子们研究探索的兴趣,传播文物背后的优秀历史文化,培养‘知行合一’的思维理念,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步雁说。

(责编:王震、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