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乘势而上的口岸新城

发布时间:2024-12-27 08:48:18 来源: sp20241227

原标题:一座乘势而上的口岸新城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一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司机仅用半个小时,就办完4项手续,驾车通过了阿拉山口公路口岸。在汽车驶离的同时,铁轨正与来自中亚的火车摩擦出贸易的交响,油气则在地下顺着管道滚滚向前,演绎着忙碌口岸的阵阵“脉动”。

阿拉山口,坐落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阿拉套山与巴尔鲁克山间。“风大”是这里的气候特点。数据显示,8级以上的大风,这里平均每年要刮180天。也正因如此,在阿拉山口成立的第一家单位,是气候站。

1956年,气象员刘英和郑文同骑着马,拿着指北针,来到阿拉山口,住着地窝子、点着煤油灯、喝着苦碱水,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上,采集天气数据,确保连接中苏的国际铁路安全运行。

50多年后,驰而不息的中欧班列,成为阿拉山口的又一道风景线。自2011年正式开通以来,全国近一半的中欧班列由此通行,年通行量由最初的17列增加至6000多列,线路由最初的1条增加到113条。全国25个省区市、世界21个国家,纳入了阿拉山口的“贸易圈”。

在阿拉山口口岸,记者看到的是扩大开放、提升效率的不懈努力。

走进亚洲最大的室内列车换装库,820米长的库房一眼望不到头。4台巨型桥吊挥舞着“钢铁手臂”,将集装箱从一侧轨道吊装到另一侧轨道列车上——我国使用的是标准轨,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使用的是国际宽轨,中欧班列在进出境时,要进行换装作业。

“之前换装在室外,风一大就要停工。有了这个库房,现在一年365天24小时都可以换装,并且实现准、宽轨列车同时停靠,减少了集装箱落地、起吊次数,极大提高了效率。”换装货运员白兆鑫说。

除了列车换装库,这几年,阿拉山口口岸不断加大投入,94条宽准轨线、500万吨散装粮食铁路专用线、100万吨粮油仓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综保区铁路专用线改造提升、油气换装线、海关监管库、多式联运中心等一批关键项目正积极谋划推进。“全部建成后,铁路口岸通关能力将由2000万吨提升至4000万吨,公路口岸通关能力将由40万吨提升至200万吨。”阿拉山口市副市长许圣强说。

在新建成的阿拉山口公路口岸集中查验中心,记者看到,通关公路由原来的双向两车道变成了双向四车道,新建成40个标准查验平台,通过优化整合海关和边检职能,提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一站式”服务。

“我们和边检合作,创新推进‘通关一体化’‘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通关便利化措施,复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批次进出、集中申报’‘一次备案、多次使用’等制度,去年全年进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16.39小时。”阿拉山口海关副关长王泉说。

红火的跨境电商为口岸发展带来了新业态。在阿拉山口跨境电商分拣清关中心,这里云集了一批国际知名电商平台,共同为50.8万家电商企业提供服务。此外,这里还自主研发了阿拉山口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开创了阿拉山口“慢空运”模式,出口货物可在12天至18天送达欧洲,比空运节省五分之四费用、比海运节省六分之五时间,深受中小电商企业青睐。

一批“淘金者”已经在阿拉山口安了家。25年前,陕西人何海燕带着1岁的儿子来到阿拉山口打拼,从摆水果摊干起,如今已开起两家数百平方米的进口商品店,生意越做越大。“我们见证了口岸从小到大、城市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也跟着阿拉山口共同成长。”何海燕说。

2012年,阿拉山口市这座因口岸而生、因口岸而兴的边境小城正式挂牌成立。口岸贸易集聚起了近2万常住人口,学校、医院也都拔地而起,一批又一批援疆人才在这里挥洒智慧和汗水,带动着整座小城的建设发展。(本报记者 王艺钊 尚杰 赵明昊)

(责编:乔业琼、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