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滩痼疾依旧 青海草原修复为何问题重重?

发布时间:2024-11-23 00:19:00 来源: sp20241123

  零下12摄氏度,海拔4052米,青藏高原冬季的寒风席卷牧场。

  远方的阿尼玛卿雪山在日照下闪着金光,但此刻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成员没有心情欣赏美景,他喘着粗气爬上一处山坡,眼前的场景触目惊心——天然草原被大片裸露的黑土滩所取代,稀稀拉拉的牧草旁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鼠洞。“这就是当地所谓的生态修复成果。”督察组成员叹了口气。

  这是12月4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跟随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格多村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12月22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集中通报一批典型案例。典型案例中指出,果洛州玛沁县2022年实施的退化草原修复项目中,不论县级自查验收还是省州联合验收,都没有对次年草原盖度、鲜草产量指标等进行核验,项目验收就顺利通过。现场检查时看到,两个项目区内均存在大量裸露地块,未达到设计的修复要求。

  草原生态退化成痼疾

  11月22日,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青海省。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几乎同时启动,五个督察组分赴福建、河南、海南、甘肃、青海五省,“环保利剑”再度出鞘。

  在青海省,督察组发现,部分退化草原修复项目方案制定不科学,验收评估放松要求,后期管护不到位,生态修复效果大打折扣。

  督察组指出,青海省天然草原面积大,生态系统脆弱。特别是高寒草甸严重退化后形成的黑土滩,治理难度大,对草原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做好退化草原的生态修复,加强黑土滩治理,是改善天然草原质量、构建健康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一位督察组成员解释说,黑土滩属于一种严重退化的草原类型,“也就是退化到什么植被都不长了”。

  记者注意到,青海的草原生态破坏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所关注。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即指明,青海省违规占用草原问题突出。2019年,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再度发现青海草原破坏问题。督察反馈指出,青海省林草部门未按要求时间开展草原生态及基本状况调查,自然资源确权等工作推进缓慢。督察明确要求青海省着力解决草原保护等领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草原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青海省十分清楚。在一份《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的文件中,青海省指出,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的草原载畜量超载、违规占用草原等问题,整改方案也要求立行立改,长期坚持。但在2022年省级例行督察中发现,全省范围内仍不同程度存在此类问题。

  上述《汇报》还提到,全省草地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黑土滩治理等方面的历史欠账问题依然突出。全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较大,总体治理率还不够高、成效巩固难度大。仅黑土滩面积就有6700万亩,存量较大。

  草原修复项目管护不到位

  督察指出,青海省草原修复项目方案制定不科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要求,科学推进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作,实施黑土滩等退化草原综合治理。青海省制定的《关于加强青海省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大草原修复治理力度,加快退化草原植被和土壤恢复。

  督察发现,青海省部分退化草原修复项目方案在制定之初就存在明显缺陷。果洛州久治县2021年编制的退化草原修复项目,草原改良地块中包含了位于索乎日麻乡的2.6万亩石质山峰。现场检查时看到,这些山峰既没有土壤覆盖也没有植被生长,不应作为退化草原进行修复。果洛州林草局没有严格把关,即同意项目实施。其后,县林草局又违规对项目进行重大调整。海北州门源县2023年编制的退化草原补播项目,与人工饲草基地重叠653亩;祁连县2022年编制的草原改良项目扎沙村地块,也与人工饲草基地重叠237亩。

  根据青海省《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效益监测及评估规范》,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在验收时,应当科学、足量设置监测点位,在实施当年和第二年分别对项目区出苗率、草原盖度、鲜草产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科学评价项目区修复效果。

  督察组抽查发现,海南州2022年以来实施的12个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包含347个项目地块,按照要求应该设置1000多个点位,县级自查验收时只设置了144个,无法有效评估修复效果。海南州贵南县2022年实施的3个地块1万亩黑土滩修复项目,当年县级自查验收时,仅在2个地块中设置了4个点位;2023年3月,省州对该项目联合验收时,仅进行简单查看就通过验收。

  按照退化草原修复的管护要求,修复项目实施两年内,应严格落实封闭管理措施。督察组发现,一些地方以管不住、不好管为由,对项目后期管护明显不重视、不作为,草原修复成果维持不到两年又回归旧状。在黄南州河南县2023年刚刚实施的黑土滩修复项目区,有的地块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只残留部分草根。在果洛州久治县2023年刚刚实施的州本级黑土坡修复项目地块,种植的早熟禾、披碱草、中华羊茅等牧草已不见踪影,项目区内只有大片裸露的地面。

  失衡的“草畜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规定,草原承包经营者应当合理利用草原,不得超过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载畜量;草原承包经营者应当采取种植和储备饲草饲料、增加饲草饲料供应量、调剂处理牲畜、优化畜群结构、提高出栏率等措施,保持草畜平衡。

  “草畜平衡”是指草原承包使用者通过草原和其他途径获取的可利用饲草总量与饲养的牲畜所需的饲草量保持动态平衡。“简单地说,就是你家自己草场长的草和买的饲料要能满足牲畜的需要,如果超出就要自己补种或者购买。”一位督察组成员解释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8年机构改革之后,草原监管职能由农业部门划入林业和草原部门,畜牧业管理则仍由农业部门负责,“草”“畜”分别由两个部门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畜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在一份提交给督察组的汇报材料中指出,机构改革后,草畜监管与畜牧业发展分别由林草和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草原补助奖励资金发放与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相脱钩,影响奖补政策综合效益的发挥,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黑土滩难题如何解?

  青海省在一份情况说明中指出,在黑土滩治理方面,虽然进行了大量技术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研发应用有效的系统恢复治理技术方面能力不足。

  果洛州林草局一位负责人表示,黑土滩治理和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当地一直在做,但治理成效不大。

  不过,在督察组看来,黑土滩并非不可修复。一位督察组成员说,黑土滩虽然治理难度大,但在执行严格的禁牧政策后也是可以修复的。

  督察组指出,青海省有关部门和地方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到位,落实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要求不严不实,项目制定、验收和后期管护存在突出问题,对草原生态保护造成不利影响。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督察工作。

  黑土滩重新回到草原的模样,仍然任重道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