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1:10:28 来源: sp20241216
从小生活在长江边的人,往往吃着米饭长大,一顿落下,心里就觉得少了什么。如果想让孩子学做饭,家家户户的启蒙课几乎都是淘米煮饭。燃起灶火,煮好米饭,稻香淡淡,不用一口菜也能让人吃饱!水稻,不仅是滋养民族的食粮,更像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这片沃土。缘起长江流域的稻作文明,早已融入沿岸人们的血脉,是长江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源泉。
长江流域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上古先民便开始了稻作的探索实践。发达完备的稻作经济结构,支撑了人口繁衍,孕育了稻作文明。丰富多样的稻作生产活动,形成了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农时节令、农耕信仰等伟大创造,分娩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四川都江堰、湖南新化梯田、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等不同的农耕文化形态,都是长江的文化符号,像数不清的星宿从江上升起,辉映神州大地。
稻作文明深刻影响了长江流域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长江文化在吸纳稻作文明的营养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水稻须精耕细作,水稻种植区的人们往往讲求精巧细致,拥有突出的艺术水准和人文素养。从蜀锦、安徽宣纸、昆曲,到长江流域的玉雕、漆器,再到鱼米之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传统,都是长江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再如,为保证水源持续供应,水稻种植区大多兴建水利设施。建设、使用、维护、修缮等工程系统复杂,需要集体行动、长期合作。这种社会组织结构,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逐渐形成了互惠互助的社会文化,商业市镇繁荣发展,手工艺成就手工业,黄金水道川流不息。更为人称道的是,长江由此成为万里茶道、瓷器之路的集散地,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中外文化汇聚,赋予长江文化新的丰富内涵。
稻作文明与长江文化在精神层面也有着天然联系。稻作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而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共识,在长江流域生态农业、绿色发展中,可持续稻作生产得到高度重视。古今对话,观念契合,有机统一,这不仅有利于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也让稻作文明在长江文化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得以延续,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江水润泽稻田,诞生文明,滋养文化。一粒饱满的稻米,像是晶莹的雕塑铭刻了时间,让人想到大自然的神秘和稻作文明的悠长,更让人联想长江文化古今昼夜、一路走来是多么遥远漫长。再次端起一碗热腾腾的米饭,沉甸甸,它的分量真重啊!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8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