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6:27:32 来源: sp20241216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薛一冰为学生讲解太阳能采暖技术原理。 受访者供图
近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2024—2026年度全国首批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名单,山东建筑大学(以下简称山建大)榜上有名。
山建大为何能够上榜名单,有哪些宝贵经验?日前,记者走进学校寻找答案。
从外表上看,山建大教学综合实验楼并无特别之处,但当记者进入楼内的技术综合展示厅后,发现这里别有洞天。“这是全国首栋‘钢结构装配式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山建大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杨倩苗告诉记者,她所在的科研团队参与了建筑设计。大楼从建设到使用,都彰显出绿色低碳的理念。
低能耗装配式建筑是该校的特色学科方向。此外,学校其他专业发挥优势,为这栋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提供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节能门窗、自然通风及新风系统高效热回收等技术支撑。
“‘被动式’是指基本不需要额外的化石能源输入。”杨倩苗介绍,比如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土壤热能为大楼供暖和制冷,校园光伏的应用让大楼供电有了更多选择。
早在2001年,国内第一个投入实际应用的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该校“试水”。学校主持研发的“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在建筑中利用的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山建大校园里拥有200余种苗木、19种不同类型的草坪。记者沿着弯弯曲曲的沥青路行走,偶尔发现路面有一些“修补”痕迹。山建大后勤管理处能源中心主任李晓峰告诉记者,他们运用了长寿命坑槽冷补料技术。
这项技术由山建大交通工程学院教授耿立涛研发而成。“一般道路坑槽使用热补法修补,使用寿命短。我们的技术四季均可施工,雨雪天气道路也能正常使用,并且即修即用,道路遇水不松散,实现一次修补长久修复。”耿立涛说,这项技术已在山东、新疆、四川、湖北等应用。
2022年,山建大2.7万学生人均用水量约为22.1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用水量的1/19。学校由此入选水利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发布的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名单。
人均用水量少得益于学校中水站的建设。山建大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朱孟果表示:“学校中水站于20年前建成,具有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功能,使校园污水实现了100%回收利用。”他算了一笔账:中水站每天处理废水3000立方米,被用于全校30多座楼宇的冲厕和校园绿化用水。“这不仅实现了校园污水零排放,每年还节约80万立方米自来水,仅此一项,就节约了300余万元。”朱孟果说。作为山建大传统优势专业之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中水站的建设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记者在采访时还发现,山建大校园里随处可见对太阳能的利用。学生公寓楼顶加装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学校餐厅楼顶,太阳能热水系统发挥重要作用;校园道路两旁,太阳能路灯每天定时亮起……朱孟果说,学校充分利用屋顶表面,建成了1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系统,服务全校师生。
山建大信息化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兆文表示,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高校样板,他们除了打造“看得见”的建筑、绿化、水电暖等硬件基础设施之外,还有“软件”的支撑。
具体来说,他们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构建了智慧校园大数据平台,让数据“多走路”,让师生“不跑腿”。
以前新生入校时,报到注册、信息采集、学费收缴、宿舍办理等一系列烦琐手续都需要学生“跑腿”完成。如今,借助上述平台,山建大新生尚未开学就可以在线上完成相关入学手续。
“我们强化土木建筑学科特色,突出办学优势,在低碳校园、绿色建筑、智能建造、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打造了一大批实践案例。”山建大党委副书记、校长于德湖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加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贡献更多力量。
(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秦广久 张之稳)
(责编:郝孟佳、李昉)